文章插图
肖中仁等组织编绘的《湖南文化名人连环画》。(采访人员 罗韬 摄)
文章插图
肖中仁收藏的民国时期的连环画。(采访人员 罗韬 摄)
“对话老湘潭·日子的回音”系列报道
连环画里的年代回忆
——对话湖南省收藏家协会连环画委员会主任肖中仁
湘潭在线12月18日讯(湘潭日报社全媒体采访人员 冯叶)上世纪五十年代,连环画作为通俗易懂的大众读物,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人民群众的深度喜爱。当时正值少年的湘潭人肖中仁就是读者之一,而这一读,就是一辈子。
如今,当了18年湖南省收藏家协会连环画委员会主任,一直热衷连环画收藏与创作,见证了连环画的几次浪潮起伏后,他想探索一种新的可能——在孩子们沉迷外国动漫的当下,如何让已然沉寂的连环画,再次回到火热的年代。
谁的童年——
采访人员:新中国成立初期,因政府的大力推行,连环画曾盛极一时。您当时应该正处于小学阶段,是否那时就受到影响?
肖中仁:没错。我小时候最爱看的连环画就是《西游记》,当时年纪太小,没有读过原著,但连环画里的“孙悟空一个跟头可翻十万八千里”,极大地颠覆了我们的想象力。所以我每天捧着看。除了《西游记》,还爱看一些抗战、历史类主题的连环画。毕竟是男孩,对这些有着天然的好奇心。
我家里总共六兄妹,父母仅靠一点工资养活我们六个和家里的老人,别说连环画,学费都交不起。当时我对连环画痴迷到什么程度呢——我家住在十六总码头,每天放学后我们兄弟就去河里担泥沙,或在河堤上摆茶水摊,赚学费和零花钱,等钱攒够了,就会去买连环画。连环画攒到一定数量,再拿到河堤上去摆摊,一分钱可看一本。这样一边赚钱,一边买连环画,虽然辛苦,但乐趣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 连环画|连环画里的年代回忆】采访人员: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人,因为娱乐方式相对匮乏,对连环画的痴迷可以想见。可到了您的孩子这一代,随着电视的兴起,连环画的受众是否少了许多?
肖中仁:我参加工作之初,是在湖南安装公司,在长达15年的时间里,基本都是在衡阳、株洲、益阳等省内的各个城市跑业务,唯独没在湘潭待过。可我的家在这里,我结婚在这里,孩子也生养在这里。所以这些年漂泊在外,对家庭尤其是孩子总觉得亏欠,所以每次回家我都给孩子带礼物,每次的礼物里都有一套连环画。我儿子也开心,小孩子对纯文字性的书籍很难感兴趣,对图文并茂、故事性强的连环画自然是爱不释手。但是,后来连环画的受众确实是比之前少了,人们的选择增多,孩子们更喜欢电视里的动画片,发展到今天,手机又成了孩子们的新宠,看连环画的就更少了。
可虽然如此,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反倒掀起了连环画的创作热潮和收藏热潮。
时代标签——
采访人员:一般来说,市场决定生产。既然受众越来越少,为什么反倒有更多人参与创作呢?
肖中仁:那个年代,刚从文革的阴霾中走出来,各个艺术类学校的老师、学生终于等来了一展身手的机会。你想,画一张美术作品,是一次性付费,可画一本连环画,可以被印成几千几万册,相应给出的稿费会高得多。上世纪八十年代,普通教师的月工资才几十元,可画一本连环画,有时有几百元的收入。所以,创作连环画的人越来越多,且画作的质量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而这些作品去了哪里呢?有的适应时代思潮,创作了不少由伤痕文学改编的连环画,这类作品符合当时的市场需求;有的具有很高的实用性,比如湘潭市税务局在八十年代为宣传最新的税务政策,曾出了一本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连环画,通俗易懂,便于记忆。不同内容的连环画,都有不同的受众。虽然表面看来,是单本连环画没有之前的火爆程度了,但实际上,是市场细分了。
推荐阅读
- 《NEOGEO视觉史》一本值得收藏的回忆
- 上世纪70年代,被人故意怂恿、嫁给文盲丈夫的女学生,结局如何?
- 经典且回忆歌曲《最佳损友》+《漂洋过海来看你》创作背后的故事
- 60、70、80年代的老物件,件件都有故事
- 文物年代如何鉴定?-艺创网
- 70年代罕见的老照片:胸前佩戴大红花是荣耀的象征,老师在课堂教授古诗
- 林徽因死后7年,梁思成后妻林洙曾回忆:她太瘦了,实在算不上是美人
- 跨界融合,博物馆文创迎新未来
- 哪个年代的佛像有价值,为什么只能说请佛像,不能说买
- 《重生七七俏媳妇》她重生七十年代知青点,不做作,嫁糙汉兵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