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鲁迅先生称他为中国的脊梁,孤军奋战18年收复4000里国土( 二 )


在以寡敌众的沙洲保卫战上,他连出奇招,竟以极少的兵力不停地打吐蕃的闷棍,吐蕃连续几次攻击都被张议潮凶悍地打了回来。
更让吐蕃人吃惊的是张议潮打造的这支新型军队的战斗力。战士们简直是以一当十,每个人平日看着就是老实巴交的平民,但跨上战马、拿起武器立刻战斗力爆表,几乎都是搏命来打。原因说起来很让人热血沸腾:支撑他们的是一个早已埋在心中大半辈子的信念,那就是光复国土,驱逐顽敌!
随着在沙洲的节节胜利,这支军队仿佛是一把火炬,点燃了整个河西的反抗烈火。昔日忍辱求生的百姓受到张议潮抗争精神的激励,纷纷自发行动起来,反抗吐蕃统治的战旗如雨后春笋般竖立起来。
张议潮更是成了大家心中不二的英雄。好些地方的唐人居住区都出现了妻子送丈夫参军、父亲送儿子参军的热烈场面:认准了张议潮这位英雄,去跟着他和吐蕃好好打一场!
于是,这支开始看起来不起眼的队伍越战越强,张议潮的归义军已经在实战中成长为一支强大的力量,其核心的7000名归义精骑尽是身经百战的汉家好男儿,战斗力冠绝天下,光复河西从此不再是梦里泪光中的呼唤。
奇迹的胜利
 国土|鲁迅先生称他为中国的脊梁,孤军奋战18年收复4000里国土
文章插图
公元851年起,张议潮的进攻铁拳轰然打响了,几乎呈摧枯拉朽之势,迅速席卷了从今天新疆哈密至青海乐都的原唐朝河西九州,而河西已收复州郡的地图户册也由张议潮再次派遣使团送到了长安:原唐朝工部尚书之子张议潮历经浴血奋战,已经率唐朝子民为唐朝光复了除凉州(今甘肃武威)外的河西故地。
整个长安都震惊了。对于此时的唐朝来说,张议潮的捷报简直是意外之喜。张议潮派来的使者走上长安街头时,全长安的百姓都出动了,争相目睹英雄的风采。
关于这一群对祖国赤胆忠心、蛰伏多年不屈不挠地完成奇迹伟业的英雄,也许只有当时唐宣宗诏书里的一句赞叹才能完美地形容:“抗忠臣之丹心,折昆夷之长角。”
获得崇高的荣誉之后,已经名满长安的张议潮也受封为归义军节度使。然而,唐朝能给他的支持,也只有这些了。
其实,张议潮真正面临的考验才刚刚到来:新收复的河西大地是一个百废待兴、经济落后的烂摊子;被逐出河西的吐蕃军队依然虎视眈眈,河西最重要的战略要地凉州还在吐蕃手里,凉州是河西走廊的门户,不早日收复这里,河西就有得而复失的危险。
但张议潮毫无畏惧。多年前日以继夜的潜心钻研给了他治理地方的底气:仅用五年的时间,他就恢复了唐朝在河西的基层建制,甚至重建了被吐蕃破坏殆尽的华夏文化教育体系。
在他的谋划下,在几乎每天的战事都不消停的局面下,河西地区的军民且耕且战,竟在战乱的背景下高速发展起来。朝廷派出特使前来巡视河西,特使访查了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军事情况后钦佩地上奏说:“观河西之地,旧时胡风尽去,唐风大盛。人物风华,一同内地。”这是一个和战场上的辉煌同样伟大的业绩。
这番艰难的恢复只是一个中场休息,张议潮念念不忘的还是为唐朝收复河西全境。
终于,从公元861年起,磨砺宝剑多年的张议潮再次亮出了耀眼的锋芒,对吐蕃发起了最后的总攻:他先是在凉州战役中全歼上万名吐蕃精锐,将河西十一州全部光复,然后挥兵西进,一路杀至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一带,是古时西域的交通枢纽)地区。
公元866年深秋的一天更成为河西百姓最扬眉吐气的一天:在张议潮亲自指挥的廓州(今属青海海东)战役中,归义军同仇敌忾,一举将对手全歼,此时把持吐蕃国务的权臣、曾经多次屠戮河西百姓的吐蕃大相被俘后则被枭首示众,并传首长安,以祭奠河西屈死同胞的冤魂。
 国土|鲁迅先生称他为中国的脊梁,孤军奋战18年收复4000里国土
文章插图
这一战不只报了多年的血海深仇,更是一个圆满的句号——从此,吐蕃再无力染指河西,西尽伊吾(今属新疆哈密),东接灵武(今属宁夏银川),四千余里土地全部光复,百万户百姓从此继续自豪地聚拢在唐朝的旗帜下,史书感慨:“六郡山河,宛然而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