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暄桐课堂如果要具体分析,那就是与书法的两个特性有关。一方面,书法就像一个游戏。书法有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它们的发展史本身也是难度与风格的发展史。每一种书体下,又有若干书家和他们的名帖,所以学习是个有趣的过程,可以一步步打怪升级,一点点长进。到了一定阶段,好比《兰亭序》这样的帖,可以每年都写,每一次都会有新的感受和理解。
文章插图
王羲之《兰亭序》神龙本书法所具有的难度和纵深让它是个可以玩很久的游戏,不会陷入某种单调的重复,或仅仅是难度提升的单一局面。如果你期待能走得更长久,它就不会令你觉得乏味。另一方面,古典的艺术需要一个养成的过程,这个“养成”的意义对我们来说是重大的。我对小朋友的美术教育非常有兴趣,并且发现了一个特点,就是在儿童美术概念的引导下,小朋友画出来的东西都长得差不多,好像是存在着一个“小朋友”应该有的样子,比如鲜亮明丽的色彩,不够准确但有趣的造型。观察多了会发现,这形成了一个标准化、程式化的东西。在一个年龄段里,比如 5至10 岁,小朋友的画里会有这样的特征,过了十一二岁,画里便有了更多的经验感受,有了更理性的成分,到了仅凭直觉和儿童美术技巧无法支撑自己的表达时,他们可能就停止“创作”了。对于他们的艺术生命而言,那些执着而富有趣味的画是一种结果式的输出,而不是输入和储备,于是一些东西被过早消耗掉了。所谓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就是因为太早去结果子了,根系还不够壮大,所以之后很难健康地持续生长。
文章插图
《日课》古人说,小孩要“蒙养”,而不是早早求得结果的呈现。那是一种默默吸收、积累、生长的状态。在传统的思路里,越晚开蒙,根系长得越好,因为在这个阶段,人并没有明确的输出意图,只是尽力吸收(且输出也是吸收的一种方法)。就像过去的小朋友需要背诵很多的经典,虽然我不太认同现在的一些表面化的读经教育,但中国传统里的这种思路非常强大,就是要把最正确、最高明和经典的东西先早早地让人长在身上,留在心中,再随着时间酝酿,生发。一时不理解没有关系,等到时机合适可以萌芽或需要理解的时候,有基础和没有基础是有差别的。这和我们写书法一样,一路上要学很多幅帖,现在好像是用不上,但等有一天需要用的时候,它们都在。现学现用这件事是不可靠的。在长途跋涉的路上,想要吃一个果子,不能现播种。关于教育,有远见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说书法是一门功夫,功夫的一个特征便是“非岁月不可”。
文章插图
暄桐同学的日常作业三在技术的层面,只要经过严格的训练都可以学会,真传一句话,很多时候就好像一层窗户纸,尤其是聪明的人,一点就破。但是功夫没有这么简单,在心性修为的层面,功夫还包括很多的内功,需要很多的体悟。养成和速成,一个看长期,一个看当下。中国崇尚大器晚成,厚积薄发,看似慢,其实更扎实,也更多地把我们的生命看作一个整体,如此一来,不管正待在哪一个阶段,我们都可以踏踏实实,郑重以待。齐白石先生在花甲之年“衰年变法”,找到了自己明确的绘画语言。如果他没有把自己的艺术放入长长的时间中,慢慢养成,便不会到了这个年纪还在摸索和求变。若早早就在习惯的程式里输出、停滞,齐白石也无法成为齐白石了吧。《学箭悟禅录》中有一段描述,是关于学习箭术的精进过程,书中说:“你可以从一张普通的竹叶子学到应该发生的情况。叶子被雪的重量越压越低。突然间雪滑落地上,叶子却一动也不动。就像那叶子,保持在张力的最高点,直到那一击从你身上滑落。的确如此,当张力完成后,那一击‘必然’滑落,它从射手身上滑落,就像雪从竹叶滑落,射手甚至连想都来不及。”所以,书法这门功夫在教我们一件重要的事,即尊重规律,不要强求,不和自己较劲,也不和这个世界较劲。放下对速成的想象和企图,就让果子完全成熟,去享受它自然落在手上那一刻的欢喜,让雪在累积到足够的时候自然滑落。本文节选自林曦《书法课》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 配色解读:艺术家邓建勋 x Dunk Low合作—中国饮食文化特色配色
- 荷塘区文联艺术家走进荷塘区人民检察院赏荷塘检察文化之美
- 旅居海外艺术家眼中的故乡:“无论走多远,魂牵梦绕的是草原”
- 国际跨界艺术家傅榆翔:艺术之路需不断颠覆建构
- 表演艺术家程之“四大坏蛋”之一,多才多艺,为艺术献出生命!
- 星空小镇度假生活探索,用艺术家的视角对话仙湖生活美学
- 法国保守派艺术家布格罗人体油画作品图片
- 吴美双《当代艺术文献 2020》未来艺术家
- 艺术家领军人物 姚立|光辉历程?新时代| a771
- 龙光服务龙光小小艺术家获奖作品新鲜出炉763幅书画作品竞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