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罪|明月几时有背后的伤怀,苏轼一生坎坷,他得罪了谁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乃是中国文学史上传唱千年的经典词作,作者苏轼用华丽而不失真情的辞藻,充分发挥了想象力,意境悠远,令人沉醉。
这首词的背后其实是作者去国怀乡,心忧国运,叹息人生,苏轼究竟遭遇了什么,让他写出这首《明月几时有》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首词背后的故事。
 得罪|明月几时有背后的伤怀,苏轼一生坎坷,他得罪了谁
文章插图
苏轼的这首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苏轼自贬密州(今山东诸城),他远离了北宋中央政府,但却始终没能放下。
苏轼在这一年的中秋月夜,与亲人分别,与故乡远离,他心中挂念国事,又担心自己的仕途,愁肠百转,对月感怀,于是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经典宋词。
 得罪|明月几时有背后的伤怀,苏轼一生坎坷,他得罪了谁
文章插图
苏轼乃大词人苏洵之子,苏轼少年时便才华出众,不到20岁便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高度评价,一时风光无两。
苏轼后来考中“制科”,所谓“制科”就是特招,是唐宋以来选拔特殊人才的特别科举考试,苏轼高中,被称为“百年第一”。
按照当时苏轼的“行情”,必然会名满天下,在仕途上有一番大作为,但是天不遂人愿,或者说时代的发展与苏轼所求完全相反。
正当苏轼打算一展宏图的时候,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改革派上台,推行了大刀阔斧的新政改革。
苏轼对于“新党”的政治主张不以为然,他屡次上书皇帝,并且在词作中对新党口诛笔伐,不断抨击。
 得罪|明月几时有背后的伤怀,苏轼一生坎坷,他得罪了谁
文章插图
最终,苏轼遭到新党排挤,在朝中待不下去,他自请贬往密州,远离了政治中心。
远在地方的苏轼最初并没有完全死心,他还幻想有朝一日可以东山再起,建功立业。
就在他到任密州的初期,他还写下了《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样激昂慷慨,颇有气度的诗词。
但是到了第二年,随着形势的发展,苏轼感觉到自己或许这一生再也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情绪转而低落。
在中秋月圆之夜,他赏月饮酒,心有所感,于是写下了这首悲戚婉转,动人感慨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首作者发自肺腑的力作,成为了苏轼的代表作,也成为了中国文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得罪|明月几时有背后的伤怀,苏轼一生坎坷,他得罪了谁】世人都说,过于安逸的生活创作不出优秀的作品,失去了压力的诗人也就是失去了创作优秀诗歌的源泉,李白没有贬官,杜甫不遭遇惨境,皆不能成为诗仙诗圣。苏轼如果没有人生的忐忑,也不会写出众多经典的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