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有一句老话:“文人之笔,武人之刀,皆为杀人利器”。成语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口诛笔伐,可见笔杆子的杀伤力也破坏力也不容小觑。这是因为,笔杆子作为一种主流传播工具,足以引导、影响人们对一件事、一个人的看法与评价,从而产生“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巨大威力。
文章插图
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重大事件。唐朝经过这场劫难,从此一蹶不振。而一些历史人物也因为在安史之乱中的表现,而被人们永远铭记。安禄山、史思明等叛军首领,因为这场战乱而遗臭千古,郭子仪、李光弼等唐朝名将,也因此名垂竹帛。
安史之乱发生时,诗圣杜甫经历其整个过程。杜甫从一个诗人的独特角度,用自己的诗作,对这场战争做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诠释,能让人从另一个角度,更加深入透彻地了解这场大战,以及战争中涌现出来的人和事。
第一个走入杜甫诗中的名将是唐朝大将哥舒翰。哥舒翰,是唐玄宗年间的名将,历任河西节度使、陇右节度使,长期独当一面防御吐蕃入侵,曾经成功击破天险石堡城,并且创下“半段枪败吐蕃”的战场传奇。
但杜甫却在名诗《潼关吏》中对哥舒翰进行了辛辣的鞭挞:“寄语受关将,慎勿学哥舒!”这是因为哥舒翰在安史之乱中表现不佳,他防守的潼关被安史叛军突破,他本人也当了战俘。哥舒翰的表现让杜甫大失所望,故此才会在诗中对他进行批评。哥舒翰的形象也随着这首《潼关吏》的传播而彻底崩塌。
杜甫盯上的第二个唐朝名将是唐朝名将郭子仪,郭子仪作为平定安史之乱的主要统帅,为唐朝立下首功。但郭子仪也犯过不可饶恕的大错。《资治通鉴》记载,郭子仪曾经向唐肃宗建议,向西北回纥人借兵抗击安史叛军。
结果唐朝前门驱虎后门进狼,安史之乱结束后,回纥人居功自傲,大肆烧杀劫掠,给唐朝百姓造成惨重损失,造成的破坏一点都逊色于叛军。杜甫对郭子仪饮鸩止渴的错误行径极为不满,在《北征》诗中对郭子仪借兵回纥的后果进行了深刻揭露:“阴风西北来,惨淡逐回纥”,回纥骑兵经行之处,“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人们读起这首诗,就会想起始作俑者郭子仪干过的这件蠢事。
唐朝平定安史之乱还有一个大功臣李光弼,《新唐书》记载,“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而战功推为中兴第一”,李光弼的影响力之大和地位之高,从这句记载中就可看出一二。李光弼的经典胜仗,就是公元759年十月的河阳之战。
在这场战役中,李光弼据守河阳,与叛将史思明对垒。史思明一方兵力占绝对优势,水陆并进,企图一举围歼李光弼所部。李光弼临危不惧,面对史思明的攻势,他尽显大将风采,先后使出疑兵计、火攻计、游击战术,奇招迭出,成功击溃史思明的进攻,创造了以少胜多的一次经典战例。
文章插图
河阳之战进行期间,杜甫恰好途径战区附近石壕村,亲眼目睹了李光弼部下士兵在民间强行抓捕民夫的经过,并由此写出了千古名作《石壕吏》。杜甫在诗中详实记载了事情经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向他们哭诉,三个儿子有两个已经在邺城之战中为国捐躯,但凶暴的唐军士兵却不由分说,把老太太也抓走充当民夫,“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末句点题,证实了抓捕民夫的正是河阳李光弼的部队。李光弼驭下不严、纵兵扰民的恶劣行径,也随之大白于天下,李光弼的名将光环也黯然失色。
杜甫犀利的笔杆子让唐朝三大名将灰头土脸,但客观而言,正是这三大名将本身都存在或多或少的过错,才被敏感而善于观察的诗人注意到,假若他们果真洁身自好无懈可击,杜甫的笔杆子再厉害也奈何他们不得。
【
推荐阅读
- 张无忌有两位传人,两人虽得了张无忌“真传”,却死于同一人之手
- 中国历史上四大美人之一的杨贵妃最终归宿究竟在哪!
- 中国有一个省,人口过亿,名将宰相出了一大堆,却从来没出过皇帝
- 名将施琅为何宁弃侯爵而求花翎,浅谈清代花翎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 程咬金67岁干了一件伤天害理的事情,无意中成全了一位大唐名将
- 孙悟空最大的后盾就是他,仅凭一人之力就可碾压三界各路神仙!
- 封神演义,圣人之下能捉住杨戬的,只有一人,不是他师傅
- 方腊部下小将金节,怕死投降宋江,随岳飞大破金兀术,成一代名将
- 倚天屠龙记郭襄死于一位道人之手,张三丰怒杀此人为郭女侠报仇
- “神略龛张”苏定方一个被演义小说毁掉的大唐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