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古人究竟是怎么读书的?像《弟子规》这类书籍,很少有人会看

很多人小时候都不喜欢上学,认为学校只会限制自己的行动,一点都不好玩。殊不知,相比于古人,我们现代人的读书环境已经好太多了。
 有人|古人究竟是怎么读书的?像《弟子规》这类书籍,很少有人会看
文章插图
古代只有少部分人才能读书,因为,男孩子作为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很多父母会选择让他们去干活。“负薪读书”讲的就是汉代一个叫翁子的人,因为家里穷,没钱读书,但是,因其喜欢读书,只能经常背着柴火,卖柴为生,一边走路,一边读书。这说明,在古代如果家里太穷是读不起书的,而且,古代可没有什么贫困补助。不过,能去读书只是第一步,关键是能不能读出个名堂出来。古代的录取率可比现在低得多,有的人读了一辈子什么也没得到。比如:我们初中课本中熟悉的孔乙己,一辈子只是个童生,连个秀才都没捞到。更何况,就算考中秀才,那也只是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后面考举人、贡士更难,至于日后能不能做官光宗耀祖,就得看运气了。
 有人|古人究竟是怎么读书的?像《弟子规》这类书籍,很少有人会看
文章插图
那么,古人究竟是怎么读书的呢?最近几年突然流行起“国学风”来了,出现了不少“国学学堂”,有的老师就拿出一本《弟子规》让学生诵读,以此作为开蒙读物。其实,并非如此,《弟子规》出现在清代,是清朝一个屡试不中的穷酸秀才李毓秀所写的三言韵文,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所以,古人根本不会拿它当启蒙书籍。古代主要的启蒙书是“千三百”。五岁左右进入私塾,先生会要求学生先抄三遍《千字文》,之后再诵读《三字经》、《百家姓》。这算是最基本的“认字”阶段,学完“千三百”再学《声律启蒙》、《千家诗》等等。这才算完成了学习的准备阶段,等开始学习四书五经才算学习真正开始了。
 有人|古人究竟是怎么读书的?像《弟子规》这类书籍,很少有人会看
文章插图
这里,介绍完学什么,我们再来看看古人是怎么学的。古人读书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朗读,接着是背诵,随后默写,最后才是训解。这和我们现在的好像不太一样,因为,现在我们讲究理解记忆,一般会先训解,然后,再默写。不过,不管怎样,反正默写是逃不掉的。古人背诵的内容量非常大,“三百千”、“四书五经”这些都是背诵的范围,除了这些,《史记》、《汉书》也是必修课,所以,会背书是走向成功的必通之路。这些课程二十岁前就应该完成,不然,你就算是一个年纪大的后生了。等这些全部搞完,接下来,你就要选择自己的人生方向,是想做官,还是不慕名利,专心治学,成为儒学大师。如果,想做官,就要去考进士,拿到官场的敲门砖;如果,想当大师,就要著书立说,即:古人所说的“立言”。
 有人|古人究竟是怎么读书的?像《弟子规》这类书籍,很少有人会看
文章插图
科举制度萌发于南北朝,始于隋朝,真正成型是在唐朝。在唐代得到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唐代规定:考试内容以经学为主,诗词为辅。后世逐渐把诗词去掉,只考经学了。并且,在宋以前并没有“武状元”之设。首名武状元产生于宋神宗时,为福建人薛奕,后与西夏作战时战死。当然,有文考也有武考,包括:拉硬弓、舞刀、举石等等。历史上,著名由武举出身的武将尚有唐代的郭子仪(唐玄宗开元初年武举异等),北宋徐徽言(文进士出身,后弃文习武,宋徽宗授武状元),明代戚继光(明世宗嘉靖年武进士)等等。
 有人|古人究竟是怎么读书的?像《弟子规》这类书籍,很少有人会看
文章插图
那么,什么是经学?经学,原本是泛指先秦各家学说要义的学问,但是,在中国汉代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后,就成了《四书》和《十三经》,并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四书五经”。这始于汉武帝建立的太学,以这些儒家经典教育太学生。“经”本意是指纵线,和经纬度那个“经”的意义差不多,古人由此把“经”引申为“天地法则,人伦纲理”。唐宋时考试侧重于《五经》,明清两代则更青睐《四书》。值得一提的是,经学是特指儒家经典,《道德经》、《南华经》此类道教书籍和一些佛教经书并不属于经学一类。所以说,“经学”就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主体,仅《四库全书》经部就收录了经学著作一千七百七十三部、二万零四百二十七卷。其中蕴藏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更是保存着大量珍贵的史料,算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