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是写给|“道可道,非常道”,真的意味着“道”不可说,一说便错吗?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道德经》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是全文的纲领。历来的注家对这句话的理解都不能达成一致,主要是因为对这本书的用意各怀己见,有的认为是写给尹喜等官员的修身为官之道,也有的认为是写给天下志士的养生修身之书,但多数认为是写给君主的,也就是写给书中提到的“圣人”的讽喻之书。
 为是写给|“道可道,非常道”,真的意味着“道”不可说,一说便错吗?
文章插图
坚持是官员教科书的人认为,这句话应该包含官员知进退、明保全的道理,因此这句话就应该理解为“道可,道非,常道也”,就是说事情都有两面性,其结果都有行与不行两种结果,此乃道之常情,只有守柔贵弱、知进退的人,才能深明其中的道理。
坚持是一部修行书的人认为,这个道,指的就是天道与人道的合二为一,大宇宙跟人体小宇宙是互通互联的,这正是老子天人合一观的体现,并将第十六章的“致虚极,守静笃”作为《道德经》的核心内容。因此这个道,只可意会,不可言出。故云不可道。
坚持是写给君主的进言书的人认为,书中内容全部围绕治国理政、用兵、圣人等主题展开,光是圣人一词就出现28次之多,且用兵乃“国之大事”,非君主不可为之,无为特指君主,君“无为”,臣方可“无不为”。老子主旨在无为,在自然,只有君无为,才能民自然,这才是老子的政治主张。
当然还有其他看法,不知你怎么看这个问题。但本人认为应该是写给统治者的,而且特指君主。因此正确理解“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应该站在政治主张的角度来理解。但无论写给谁的,都不影响他的普适性,每个阶层,每个人都可从中找到自己的所需。所以西方现代哲学开创者尼采说《道德经》就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为是写给|“道可道,非常道”,真的意味着“道”不可说,一说便错吗?
文章插图
人为设定的道是“可道”的,自然之道是“不可道”的
在老子发明这个“不可道”的自然之“道”以前,通常情况下的道,是指一切经术政教之道,即行行有道的道,每一个行业都有其相对稳定的规范、规矩、规章制度,这些规范、制度是人们为方便管理制定的,是因时因地变化的,不是恒久之道,因为是人为设定的框框、约定,有名称,有具体内容,有上下界限,所以是可以说明白的、可道的,也是可以命名的。
而自然生成之“道”,无形无相,无声无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可以为天地母,是万事万物万无万有之本原,它的名称是为了方便展开论述,“强为之”的一个名,这个强为之的名就暂时叫做“道”,他是没法说明白的。
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个“名”说的也是“道”,是说道的存在,是没法命名的,命名了,就不是它了。一旦命名,就把它局限在一个特定的概念里面了,所以说,那个先天地而生的“道”是不可道,不可名的。这就像山、水、五谷、雷电等,说到名称,立马就产生这些东西的物象、音声、形状、颜色、强弱、大小等等,因为这些东西有形又状,有性有味,可以感触。而“道”恍兮惚兮,杳兮冥兮,大到无极,小到精微,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没有任何名称能概括他的性状与功用。
 为是写给|“道可道,非常道”,真的意味着“道”不可说,一说便错吗?
文章插图
“道可道”在人际交往中的运用
人与人相处,需要沟通,需要往来,需要互致问候,需要交流,需要交换,世人的相处之道,就是老子说的“可道”部分。为何不是“道”而是“可道”呢?因为“道”是自然无为的,无所谓仁爱的,无所谓情感与偏私。而人是情感动物,需要情感,需要爱和被爱,需要表达和倾诉,所以世人之道,是“可道”之道。
古人讲以文会友,或者以茶会友、以道会友,这种会友,会的是交流与交换,是倾诉与倾听,这是两人或多人之间的某种程度的共鸣,是“和而不同”的交流,是有先后、轻重、长短区别的,既然有区别,那就是“可道”的部分,而“道”是唯一的,是独立而不改的,它跟谁比较、跟谁区别?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