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变|一个“情”字熬白了多少少年头,你可了解,古代爱情观的演变?

论及爱情,即可联想到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还有就是从上古时代流传至今的爱情传说《嫦娥奔月》。
 演变|一个“情”字熬白了多少少年头,你可了解,古代爱情观的演变?
文章插图
爱情在中国人的眼里,爱情常常伴随着忧伤、悲戚和惆怅。封建统治意识形态下中国女性的婚姻禁锢使得中国的爱情诗歌总带有忧伤色彩和悲戚情调,大多缺乏比翼双飞的美好爱情。纵看古今,每个时代对爱情的认知度和爱情观是大不相同的。追溯到远古时代,虽然当时还存在着动物的一些本能,但也有些禁忌了,这应该算是人类社会属性的开端吧! 母系氏族婚姻始终以母系血缘关系为纽带。婚姻形式在早期是群婚。由于实行外婚制,夫妻分居在各自的母系氏族中,婚姻生活采取丈夫走访妻子的形式,子女从母居,属母方氏族,世系和财产继承从母系计。到了母系氏族繁荣期,由于对偶婚的出现和逐步巩固,丈夫迁到妻方氏族从妻居。当时对爱情的认知度还是不明朗的,我个人认为更多的只是纵欲,或者说是生理需求吧,但这只是个人的观点而已。
 演变|一个“情”字熬白了多少少年头,你可了解,古代爱情观的演变?
文章插图
原始社会人在模糊意识中萌生了爱情。“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描述了男女双方倾慕对象时有一定的个人情感标准。楚国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离骚》中,也直接抒发了对恋人的苦苦追寻和思念之情。
 演变|一个“情”字熬白了多少少年头,你可了解,古代爱情观的演变?
文章插图
屈原直到东周战国开始的封建社会,随着时间推移,社会在进步,但封建制度的枷锁开始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春秋战国以后媒约婚姻已经正式确立了,《诗经·齐风》“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但这种媒约婚姻也酿造了不少爱情悲剧。其中较为典型的爱情故事之一是“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庄子曾经用简短的话语概括过这个故事:“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演变|一个“情”字熬白了多少少年头,你可了解,古代爱情观的演变?
文章插图
诗经春秋时,鲁国曲阜有个年轻人名叫尾生,与圣人孔子是同乡。后来,尾生迁居梁地(今陕西韩城南)。他在那里认识了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两人一见钟情,君子淑女,私订终身。但是姑娘的父母嫌弃尾生家境贫寒,坚决反对这门亲事。为了追求爱情和幸福,姑娘决定背着父母私奔,随尾生回到曲阜老家去。那一天,两人约定在韩城外的一座木桥边会面,双双远走高飞。黄昏时分,尾生提前来到桥上等候。
 演变|一个“情”字熬白了多少少年头,你可了解,古代爱情观的演变?
文章插图
尾生抱柱,为爱而亡不料,六月的天气说变就变,突然乌云密布,狂风怒吼,雷鸣电闪,滂沱大雨倾盆而下。不久山洪暴发,滚滚江水裹挟泥沙席卷而来,淹没了桥面,没过了尾生的膝盖。城外桥面,不见不散,尾生想起了与姑娘的信誓旦旦;四顾茫茫水世界,不见姑娘踪影。但他寸步不离,死死抱着桥柱,终于被活活淹死。再说姑娘因为私奔念头泄露,被父母禁锢家中,不得脱身。后伺机夤夜逃出家门,冒雨来到城外桥边,此时洪水已渐渐退去。姑娘看到紧抱桥柱而死的尾生,悲恸欲绝。她抱着尾生的尸体号啕大哭。此时两人已阴阳相隔,但姑娘要与之生死与共,哭罢,便紧紧抱住尾生的尸体纵身投入滚滚江中,谱写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幕惊心动魄的爱情悲剧……随着社会的发展,禁忌也随之增多。如果说之前还有些“上古遗风”的话,秦朝的中央集权制,除了君对臣对民的统治,还牵扯到对女子的控制,这种强制的禁锢思想和不顾个人情感回避爱情,使得人们对爱情讳莫如深但却让青年男女对爱情更加向往和追求。《孟姜女哭长城》“秦朝时,秦始皇建长城时,劳役繁重,青年范喜良和女子孟姜女刚新婚三天,范喜良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为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穿寒衣,历尽了千辛万苦才终于来到了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死亡的噩耗。孟姜女在长城上哭了三天三夜,忽然长城就此坍塌,露出了范喜良的尸骸,孟姜女安葬范喜良后于绝望之中投海而亡。” 孟姜女哭长城故事,是对封建统治阶级暴虐行为的控诉,也是对被奴役者不畏强暴和对爱情坚贞的歌颂。正如南宋名臣文天祥在孟姜女塑像旁书写的楹联:“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