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和素质往往决定了他的人生 , 以及他做事的成败 , 所以曾国藩看重这些方面的观察 , 也就是看一个人是否符合人才的选拔条件 。
究其本质 , 曾国藩还是着眼于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和素质 , 而这些其实是就是曾国藩识人时的重心所在 , 曾国藩识人的本质就是选拔人才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曾国藩所谓的人才论相比较于“唯才是举”这种说法 , 还是相当独特的 , 也就是说 , 确实和一般人不太一样 。
事实上 , 所有成功的人基本上都很会发现并使用人才 , 这基本上也是作为一个成功领导者的首要条件 。
像刘邦 , 相比较于项羽 , 可以说是一无是处 。要知识没知识 , 要文化没文化 , 要长相没长相 , 甚至出身也远不如项羽 , 但刘邦只有一点比项羽强 , 就凭这仅有的一点优势赢得了天下 。
刘邦唯一的一点优势 , 就是他肯用人 , 他会用人 , 他能真正做到唯才是举 , 甚至连陈平这种据说是生活作风有问题的人 , 他也不管 , 也照样重用 , 这才叫真正的唯才是举!
总的来说 , 曾国藩在他的家训里认为用人要分为四个漏斗来进行 , 层层筛选 , 最终聚拢各路精英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第一步“广收人才”
曾国藩也主张首先要 尽可能地网罗人才 , 选人、用人的标准不要太严苛 。这是说大家都要用德才兼备的人才 ,但到哪儿去找那么多德才兼备的人才啊!人都是有私心、有私欲的 , 有德或者有才 ,有一样就不简单了 , 作为一个领导者 , 不要那么求全责备 。
他在家书里曾经批评他弟弟曾国荃说: “人才以陶冶而成 , 不可眼孔太高 , 动谓无人可用 。”(《曾国藩全集?家书》)是说你平常老说手下没人可用 , 那是你自己眼孔太高 , 发现不了人才 。然后他又现身说法 ,说兄长我平常用人啊 , “凡有一长一技者 , 兄断不肯轻视 。” (《曾国藩全集?家书》)
那意思虽然有点自吹自擂 , 但也确实符合实情 , 所以当时人就评价 , 当世最擅于用人的就是曾国藩 , 以至于一向不喜欢的王闿运在《湘军志》里也评价说 ,曾国藩身边人才济济 , “几乎举全国之精华 , 汇集于此” 。是说当时全国的人才都围绕在他身边 。这还得了 , 所以曾国藩想要不成事都难 。
但曾国藩用人也不是完全没条件 , 所以他这个“广收人才”论里 , 就有一个很有名的“官气、乡气”说 。
他说:“大抵人才约有两种 , 一种官气较多 , 一种乡气较多” 。也就是把人才粗分为两大类 , 一类是有官气的人 , 一类是有乡气的人 。
那什么叫官气呢?曾国藩解释说:“有官气的人 , 就是有官僚气的气 , 曾国藩认为这种人最死气沉沉 , 最没有活力 , 所以虽然这种人可能也有小才 , 也有些个人专长 , 但一个团队 , 一个组织 , 要想成事 , 一定要摒弃这种人 。”
那什么叫乡气呢?曾国藩说:“有乡气的人好逞能 , 个性鲜明 , 优点很明显 , 缺点也很明显 , 但也确实有本事 。”
曾国藩开始招湘军的时候 ,据说他坐镇招兵处 , 看到油滑的人 , 他就不吭声 , 意思就不要 。看到朴实的人 , 他就“唔”一声 , 那就认可了 。这一招说起来还是跟戚继光学的 , 当年戚继光招戚家军的时候 , 也是这个选人的标准 。
所以 , 虽然说面对人才 , 要广收 , 要唯才是举 , 但也不是完全没有甄别 。所谓的唯才是举 。
推荐阅读
- 曾国藩的三十六字诀:字字千金
- 曾国藩:一个有所成就的人生,先从治家开始
- 《曾国藩家书》:对人要宽严相济,办大事要有人才备份
- 曾国藩:看人长处,帮人难处,记人好处
- 曾国藩:宁可不识字,不可不识人
- 曾国藩一生信奉的八大处世哲学
- 曾国藩人生有三不斗,越是不斗越兴旺
- 曾国藩三幅经典对联,说透了人生大智慧
- 洪秀全与曾国藩, 两个仇人如何教育儿子
- 曾国藩:三个字,迈上人生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