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就是著成书籍,流于后世。当时不像今天有一套完整的审核、刊印、出版发行的流程,当时想要出书其实很简单,一把刀,一卷竹简,想要写什么刻下来就行了。但是怎么发行呢,好让更多的人看到我写的书呢,这个就困难了,这个时期可没有专门的机构帮你发行,书籍的流传基本就是文人之间相赠,和传给自己的子孙后代。
到了唐宋印刷术的发明极大的刺激了出版业,到了明代后期,印刷技术成熟,经济发展,以至于东林党人一有写好的书就被拿去印刷。但是出版愈加方便,政府的管制力度却加强了,出版的书籍受到严格的限制,清朝著名的文字狱对于广大文人来说是文学史上漫长的黑暗期。这个时期,文人不敢发表言论、著书立说,只好转过头去,潜心研究前人的著作。
流通难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歌很好听,听着也很浪漫,但是真的回到那个时代,你还会这么认为吗。古代可不像今天到哪里都有宽阔平坦的道路,两地之间大多是未开发的状态,想要过路,全靠两条腿踏出一条道来。而在电视剧里看到的一群人坐在马上驰骋,现实也是几乎不可能的,在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下,对于马匹、轿子等交通工具都有着严格的规定,普通人只能做牛车。交通的限制极大地阻碍了信息的传播,形成了地域隔离,所以导致了很多文豪大家的著作也只在某一地区小范围传播。
资金难
很多困难追根到底都是钱的困难,书籍也是。尽管造纸术很早就发明了,但是真正用纸张代替竹简中间还是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原因无疑是纸张的制作成本高昂。直到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使造纸的成本大大降低,随后技术进一步发展,纸张的韧性更好,能够保存更长的时间,纸张才逐渐代替竹简。但是这也不是说纸张就很廉价了,买纸对于读书人来说还是很费钱的一项支出。
在印刷术发明之前,出版的书籍都是手抄本,活字印刷术的出现,使得书籍的复制变得高效、便捷,但是市面上流通的,大多数还是手抄本,真正刊印的书籍,占整个市场不到百分之五,原因无他,还是人力比技术便宜。
想想活字印刷如此方便快捷的东西还比不过手抄,人力到底廉价到何种地步。说来实在可笑,外国总是一项新技术带来一场社会大变革,而在我们中国,发明的有用的东西却得不到有效的发挥,而采用着最古老的方式。
保存难
在经历这么多步骤后,书籍还面临着最后一个困难,而我觉得这个困难才是导致书籍数量如此少的根本原因——保存问题。
这听起来似乎不是个大问题,好不容易得到的书当然会细心保存啊,这有什么难的。还真不是你想就能做的。我们都知道一般来说距离现在越近的朝代保存的书籍越多、越完整,而距离现在十分久远的朝代保存的书籍就寥寥无几。你肯定会说对啊,年代太久远的剩下的书当然不多,但是为什么呢?
年代久远是现象,而不是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因为战乱。我们都知道战争的破坏性有多强,我们知道战争会导致无数的人失去生命,百姓流离失所,破坏农耕,经济停滞不前,我们知道每一次王朝更迭,带来的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然而失去生命的不止人民,做了土的也不止止那万千宫阙,还有数不尽的书籍经典,无法衡量的灿烂文化。
就如大家熟知的敦煌莫高窟,因为列强的劫掠,大量珍贵的典籍遭到遗失,永远的无法弥补;圆明园烧毁后剩下的废墟,是一块去不掉的伤疤;南唐的后主李煜,在国破后一把火将宫中的书籍诗卷尽皆焚毁。年代越久远书籍,经历的战乱越多,保存的自然越少。而像清朝的书籍,经历的战乱相对较少,所以清朝留下的史料就丰富很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能够对清朝那一段历史有着清楚的了解。
推荐阅读
- 中国古代史上价值连城的5件国宝,若有幸得到一件,便可富甲天下
- 三种吉祥鸟的画法分享
- 此人家奴出身,赵云和岳飞学习他一辈子都没达到他的高度
- 5本超经典的古代言情文少女眉若远山,琼鼻樱唇,桃腮雪肤
- 架子床是最科学的床,其体现了古代文化与古人的智慧
- 古代银票就一张纸,为何没人造假?不是古人不想,而是不能!
- 这又是别人家的办公室
- 古代科举经历1300多年,六首状元仅有两位,他们谁更厉害
- 古代名妓出场费有多高陈圆圆66万,此女让如今明星为之汗颜
- 古代人可以对圣旨造假吗?答案当然是不行,这第一个字就造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