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先试、敢挑重担、勇闯改革深水区——一个月前,我国社会文物管理领域的全方位改革试点率先在上海启动。未来3年,上海作为唯一试点城市将贡献“上海智慧”和“上海样本”。
(小标题)打造文化高地:“大师”“新人”只争朝夕
近日举办的海派艺术研讨会上,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李超谈及,“近95%以上的中国一线近现代名家都曾生活在上海”。“一百年前,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常玉等一大批艺术家,正是从外滩公平路的码头出发、踏上轮船,赴日本、欧洲交流学习,再将东西艺术交融之风气扩散至全国各地……”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百年来,上海一直都是文化中心。这座伟大的城市既是党的诞生地,同时也是文艺界人士神往之城——大师云集、风流荟萃、海纳百川、创新包容。
大师,从未远离。在上海,众多“80后”“90后”文艺大家仍壮心不已、只争朝夕,努力创作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民族的优秀作品。
曾创作出经典红色乐章《红旗颂》的作曲家吕其明,九十高龄仍在埋头创作。近日举办的文艺研讨会上,他用一只红色无纺布袋子把新作《白求恩在晋察冀》的总谱“拎到了现场”。
“1963年电影《白求恩大夫》邀我作曲,这几十年来,这部作品一直在我心头,没有放下。今年数百万个‘白求恩’奔赴战‘疫’一线,我一定要为他们创作!”为了《白求恩在晋察冀》明年在北京首演,吕其明不断修改打磨。
82岁的著名导演陈薪伊活跃在剧场里,新作《龙亭侯蔡伦》依然大气磅礴;95岁的指挥家曹鹏精神矍铄,几天后又将率领上海城市交响乐团登台献演《欢乐颂》……文艺评论家毛时安感叹:“历史一个一个环节走来,前浪还没有过时,他们还在唱着青春的歌曲!”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一大批文艺新人也正在挑起大梁、撑起上海的文艺天空。
“后浪”逐“前浪”,出人出作品。“90后”作曲家龚天鹏,三年前为党的诞生创作交响合唱作品《启航》一鸣惊人,眼下又在疫情中完成创作交响组曲《百年颂》,将以一部音乐史诗献礼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诞辰。
在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演活了革命伴侣的“灵魂舞者”王佳俊、朱洁静,在音乐剧舞台上大放光彩的郑云龙……兼具实力、颜值、流量的他们,正在延续上海文艺的初心与精彩。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的作品,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在上海正加快建设更加开放包容、更富创新活力、更具时代魅力、更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征程中,无疑将涌现更多初心之作、时代华章。(完)
推荐阅读
- 玩石头就要做赏石文化的传播者,可一些人却成了奇石的封存者
- 安徽萧县: 为青少年成长搭建文化教育平台
- 历史文化专家潜心40年编撰千年古灵渠研究手稿发布
- 梁思成与鉴真纪念堂
- 迁安发布暂停公共文化服务的通知
- 架子床是最科学的床,其体现了古代文化与古人的智慧
- 揭秘三星堆 为何有人称其不属于中华文化
- 配色解读:艺术家邓建勋 x Dunk Low合作—中国饮食文化特色配色
- 同仁嘛呢调!
- 俗语中的四大嫩,四大蔫,和四大紧,四大松都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