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记载了佛教最初传入中国的一段趣闻。东汉皇帝汉明帝,有一天晚上做了个梦,梦见一个金色神人,光芒璀璨,不知是哪路神仙。他醒来后,向大臣说起此事,很想知道梦中那位神人是谁。一个博学多闻的大臣说道:“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汉明帝若有所悟,于是“遣使天竺,问佛道法”,从此掀开了佛教传入中国的帷幕。这个记载虽然有一定神秘玄幻色彩,但后世史学家一般认定,佛教就是在东汉的汉明帝时期传入中原。
文章插图
佛教进入中原后,从此生根发芽,流传千古。佛教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史,有一个鲜明特色,与历代皇帝对佛教的态度密切相关。如果皇帝喜好弘扬佛法,如南朝梁武帝。那么佛教就会大行其道,出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盛况。而如果皇帝若不喜欢甚至敌视佛法,如著名的“三武一宗”,佛教的发展就会收到明显的排挤抑制,进入一个衰退萧条期。
文章插图
因此皇帝与佛教的关系,可谓息息相关。作为佛门弟子的僧人和尚,以一个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皇帝,也会成为一个敏感问题。后秦时期引进的佛家典籍《梵网经》,对和尚如何面对皇帝,曾经做出了一个解释:“出家人法:不向国王礼拜,不向父母礼拜。六亲不敬,鬼神不礼,但解法师语。”换而言之,僧人作为出家人,就应该六根清净了断尘缘,心中只有佛祖和佛法,只能向佛祖和弘扬佛法的高僧敬礼下跪,俗世一切,包括皇帝在内,到了佛祖佛法面前都是卑微和无价值的,因此僧人不应该向皇帝下跪。千百年来,这句话成为和尚们处理和皇帝关系的理论依据,和尚只跪佛祖不跪皇帝,即“沙门不敬王”几乎成为定论。
文章插图
佛教经典上的这句话,站在佛教角度出发,固然是无可厚非。但若站在现实角度考量,就又是另一回事了。毕竟佛教的理论再高深再玄妙,其发展总是要以现实世界为支撑和依托。而皇帝作为现实世界中能力最强大的人,其对佛教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佛教的兴衰。佛教的权威与皇权的权威之间,第一次产生矛盾,即历史上有名的“沙门不敬王之争”,成为一个持续千百年的争论热点。东晋咸康年间、兴元年间,南北朝宋孝武帝在位期间,隋朝隋炀帝在位期间,唐朝唐高宗在位期间,还曾为此组织过轰动一时的朝廷论战,但都是不了了之。
文章插图
有的皇帝对此淡然处之,但有的皇帝却非要钻牛角尖,很想让和尚们对他下跪。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有个国家胡夏,开国皇帝是夏世祖赫连勃勃。赫连勃勃是个很有个性的人物。一方面他雄心勃勃,励精图治,有很高的军事才能,很有一统天下的野心。另一方面,他为人“贪暴无亲”,个性强势骄横,唯我独尊,棱角分明。
文章插图
《叙佛教隆替事简诸宰辅等状》、《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都记载了赫连勃勃与和尚的一件事。赫连勃勃虽是个小国皇帝,却自尊心极强。他外出巡视时,臣民一见他都向他下跪行礼,召见僧人时,僧人们却不对他下跪,只是双掌合十而已。赫连勃勃大为不满。不过他并非是那种蛮横粗鲁之辈,他侧面了解了一下,知道佛教中古来就有“沙门不敬王”的传统。赫连勃勃苦思冥想一番,终于想出了个主意,“画佛像披于背上”,专门让高手画师在他的龙袍上画了个佛祖像。他接见僧人和尚时,就会换上这件画有佛像的龙袍,转侧之间故意让僧人们看见。这样一来,和尚们一见他身上有佛像,只得下跪行礼。虽然他们并不是跪拜皇帝,而是跪拜佛祖,但赫连勃勃却很想得开,“沙门礼像,即为拜我”,总算是满足了他的虚荣心。赫连勃勃身为一国之君,却斤斤计较于这些繁文缛节和细枝末节,他的大夏国迅速败亡也在情理之中。参考史料:《叙佛教隆替事简诸宰辅等状》、《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
推荐阅读
- 中国古代史上价值连城的5件国宝,若有幸得到一件,便可富甲天下
- 三种吉祥鸟的画法分享
- 5本超经典的古代言情文少女眉若远山,琼鼻樱唇,桃腮雪肤
- 架子床是最科学的床,其体现了古代文化与古人的智慧
- 古代银票就一张纸,为何没人造假?不是古人不想,而是不能!
- 古代科举经历1300多年,六首状元仅有两位,他们谁更厉害
- 古代名妓出场费有多高陈圆圆66万,此女让如今明星为之汗颜
- 古代人可以对圣旨造假吗?答案当然是不行,这第一个字就造不出来
- 古代科举状元的书法作品
- 转射机、藉车、诸葛连弩:古代机关术精美绝伦,谁才最强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