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艺境徜徉——视觉记录

视觉记录
王靖
没有接受过系统美术教育和训练的我,其实并不敢去谈艺境。作为1990年代末的建筑学子,我的某些经历可能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将这种经历记录下来或许有些意义。
上大学前,我在多年的自娱自乐中维持着对美术的兴趣,也因建筑学需要美术加试而稀里糊涂的报了志愿。上大学后,才在建筑学美术课上第一次接受到了专业的美术教育。大二开学时在中央大街上写生被围观,如今还记的一个小朋友看着我的速写问妈妈道:“他画的是不是那个房子?”显然,他手指的目标和我的作画目标并不吻合。好在美术老师王琳及时赶到,鼓励我说:“你不需要画的怎样详细,而是需要把你觉得重要的内容,用概括的方法记录下来。”
 视觉|艺境徜徉——视觉记录
文章插图
大二开学时的街头写生(1998年)
 视觉|艺境徜徉——视觉记录
文章插图
大二开学时的街头写生(1998年)
虽然不很理解这句话怎么落实在手眼脑的结合过程中,但还是知道自己画的并不怎样,于是决定从写生再回到临摹,并有意识的找了些白描式的建筑表达作品来研究。这种以表现欧式建筑细节为主的纯线条画法训练,枯燥而耗时,往往需要极为认真的画上一两个小时。经过半个多月的苦行僧式训练,我的线条准确性似乎有了明显的提高。
 视觉|艺境徜徉——视觉记录
文章插图
速写临摹(1998年)
可惜写生实习已经结束,很难再有机会去中央大街一显身手了。庆幸的是,那个年代并没有智能手机,价格高昂的相机也不是普通学生可以企及的,每日花销都需精打细算的我们,省下钱来买些画图工具,已没有预算去买专业期刊杂志。所以,记录建筑抑或是视觉信息的唯一途径就是把它画下来。
视觉|艺境徜徉——视觉记录】当时的图书馆、资料室、特别是土木楼建筑系分馆的上座率很高,那里基本上是学生们获得建筑资讯的唯一窗口。我的课余时间大部分在建筑系资料室和分馆度过。回头来看,这些记录随着时间推移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早期的纪录,希望通过详细的排线来表达建筑的光影和材质细节;中间一段时间,买了几只粉笔,希望通过附加的色彩来记录更多的视觉信息;后来的东西,线条似乎更加的简单,逐渐在抛弃对于画面美感的追求,而是更多关注于对信息本身的记录。
 视觉|艺境徜徉——视觉记录
文章插图
视觉记录(1999年)
 视觉|艺境徜徉——视觉记录
文章插图
视觉记录(1999年)
 视觉|艺境徜徉——视觉记录
文章插图
视觉记录(1999年)
 视觉|艺境徜徉——视觉记录
文章插图
视觉记录(1999年)
 视觉|艺境徜徉——视觉记录
文章插图
视觉记录(2000年)
 视觉|艺境徜徉——视觉记录
文章插图
视觉记录(2000年)
 视觉|艺境徜徉——视觉记录
文章插图
视觉记录(2001年)
 视觉|艺境徜徉——视觉记录
文章插图
视觉记录(2001年)
 视觉|艺境徜徉——视觉记录
文章插图
视觉记录(2002年)
 视觉|艺境徜徉——视觉记录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