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张张旧糖纸 传递丝丝甜 七旬老伯半世纪收藏800多张糖纸


 收藏|张张旧糖纸 传递丝丝甜 七旬老伯半世纪收藏800多张糖纸
文章插图
花花绿绿、五彩缤纷、各色图案……糖纸对于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曾是他们少年时代的心爱之物。家住普陀区的赵文通老人就是这样一位糖纸收藏爱好者。今年73岁的他,从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起收集糖纸,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他的收藏册里已有了近千张精美糖纸。老人将收集下的糖纸分门别类,也将自己对糖果、糖纸的“研究”,洋洋洒洒地写了1万多字。近日,老人致电本报新闻热线,希望能找到喜好糖纸收集的朋友,一起共话糖纸的变迁。
儿时开始收集现存800多张糖纸
采访人员日前来到赵老伯的家中,在窗边的书桌子上,整齐地摞着一本本鼓鼓囊囊的旧书。旧书已经有些微微泛黄,翻开书本,每隔几页,压着两到三张不同材质或是不同色泽的糖纸,糖纸上的褶皱已被岁月“磨”得平平整整。
赵老伯儿时住在宁波外婆家,年轻时当过知青,后来在上海的建筑行业工作了三十多年,直至退休。从宁波到上海,从儿时到古稀,他对糖果和糖纸的喜欢,却始终没有变。
“我喜欢吃糖,小时候看到这些花花绿绿的糖纸时,觉得很好看,舍不得扔,从读小学开始,只要是完整的、干净的,我都会小心地抚平,夹在书本里。”赵老伯说,小时候他住在宁波市区的外婆家,逢年过节,亲朋好友来探望老人时,都会带一些那个时代最吃香的上海糖。无论是硬糖还是软糖,慈爱的外婆都会省给自己的小外孙吃。而亲戚或邻居结婚时,就是他儿时记忆中最热闹而美好的时刻,能分到好吃又好看的上海喜糖,那些花哨的糖纸就是小伙伴们之间交换的“宝贝”。
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收集糖纸至今,老人现存800多张不同式样的糖纸,其中尤以五六十年代的糖纸数量最多。随着收集数量越来越多,他根据糖果厂名称,对糖纸进行分类和标注。通过目录,记录下不同品牌、糖纸数量,用于收藏糖纸的书本已有十几本。除了给糖纸分类,赵老伯也将他对糖果品牌、口味、糖厂的变迁,以及这份甜蜜的回忆,写满了二十多张文稿纸。
一张张旧糖纸烙下时代烙印
对于这些糖纸,赵老伯如数家珍。“这是孙悟空驾筋斗云,这是猪八戒吃西瓜,这是芭蕾舞白毛女,六十年代的,这是世界八大奇观,侬看,每个图案都不一样额。”在那些有着时代特征的糖纸上,除了图案特别,每张糖纸会印上“读毛主席的书”“人民公社万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等标语,令人印象深刻。
赵老伯告诉采访人员,有了点“岁数”的糖纸,一般都有编码,这是和现代糖纸最明显的区别。糖纸按纸质类别区分,有普通本纸做成的,也有蜡纸、玻璃纸、塑料纸等质地。早期的很多为普通本纸,还有大白兔奶糖等的包装是蜡纸做成的,价格高昂的糖果则用玻璃纸包装,而酥心糖等一般用胶版纸做糖纸。
产地上除了上海,还有北京、天津、浙江杭州、宁波等地的糖纸,也有数张六十年代的荷兰等国外进口糖果的糖纸。图案方面更是包罗万象,从神话故事到花鸟鱼虫,从动画角色到京剧脸谱,从风景名胜到经典曲目……“50年代最热门的就是这种米老鼠奶糖,糖纸上有拼音标注,有英文‘MickeyMouse’,它出现在大白兔糖之前。”赵老伯说,在他看来,糖纸不仅是他打开新世界的一个窗口,也是一本留存记忆的书。
这些年,他也会去旧货市场的地摊上“淘宝”,看到图案特别的糖纸,会特别留意,偶尔也会觅到几张相对小众化的糖纸,花钱买下收藏起来。
希望找到相同爱好者“发掘”糖纸文化
翻动着旧书,糖纸随着书页发出哗哗声,老人仿佛依然能闻到那些甜甜的味道。“这些糖纸其实也印证着时代变迁的点点滴滴。”赵老伯感慨道,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曾有数个月的时间里,买糖要凭糖票,有的高级糖果更是属于当时的“奢侈品”,只有在正规、大型的食品商店才能买到,而且价格往往比普遍糖果贵上三倍以上,老百姓要尝鲜,都是论颗买的。后来,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买点糖吃,早就从新鲜事变成了普通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