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安|鲁智深武松李逵都不反对:招安本来没有错,错就错在时机没选好?

大家好,我们的星河讲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梁山一百单八将,反抗精神是有的,抱团取暖的意愿也是有的,绝大多数好汉对朝中奸臣的仇恨,也是有的。如果一百单八将有半数反对招安,宋江再怎么猴急也没有用。纵观时局,招安是梁山唯一出路,如果不招安,梁山好汉连四十九个(征方腊战死五十九人)都剩不下。有人说梁山招安,是宋江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做了正确的事。细看水浒原著我们就会发现:包括鲁智深武松李逵在内,真正反招安的一个都没有,因为梁山一百单八将之所以被称为好汉,就是他们都承认自己是大宋子民,除了吴用之外,没有一个人愿意投靠番邦外国。
 招安|鲁智深武松李逵都不反对:招安本来没有错,错就错在时机没选好?
文章插图
熟读水浒原著的读者都知道,梁山造反是不可能取得最终成功的:宋江没有雄心壮志,一百单八将派系林立,变节军官口服心不服。更重要的是跟北宋相比,梁山就是弹丸之地,没有城市也没有乡村做根据地,只有被八百里水泊包围的一座小孤山。没有战略纵深,也没有回旋余地,一旦朝廷动了真格的,饿也把梁山好汉饿死了、饿散了。梁山确实是弹丸之地,所谓八百里水泊,应该是面积八百里,如果按圆形计算,直径也就三十多里。如果是纵横八百里,连汴梁城都淹了——有过自驾经历的读者都知道,开封距离梁山只有五百里。没有占据任何除孤岛梁山之外的任何地盘,吃喝穿戴全靠抢,也是得不到官府、富商、百姓支持的。水浒原著中没有任何平民百姓主动要求加入梁山,祝家庄、曾头市这样的民间武装,更是视梁山军如寇仇。
 招安|鲁智深武松李逵都不反对:招安本来没有错,错就错在时机没选好?
文章插图
宋江靠坑蒙拐骗外加俘虏拼凑起来的梁山军,即使有十万之众,也只能打顺风仗,一旦失利,就会作鸟兽散甚至反戈一击。即使是鲁智深武松李逵,也不是坚决而完全地反对招安,所以在宋江接受朝廷以屈辱方式施舍的招安之后,他们并没有离开梁山直接出走,更没有拉起杆子单干,而是在打田虎灭王庆破辽国征方腊的战役中屡立战功。这时候有喜欢鲁智深武松的读者可能会感到愤怒:“鲁大侠和武二郎怎么可以跟黑厮李逵相提并论?他们不是直接怒怼宋江的投降论调了吗?”读者诸君稍安勿躁,咱们平心静气地慢慢道来。要说梁山上真正有忠义之心的,不是题反诗敢笑黄巢不丈夫的及时雨宋江,也不是曾想通过捉拿宋江立功而从大富翁转正为朝廷命官的玉麒麟卢俊义,恰恰是鲁智深武松史进朱仝乃至林冲这样的人,因为他们做人是有底线的,眼界也要远远高于其他梁山好汉:造反不能成功,通敌叛国这种事不能做,蛰伏梁山只是等待一个时机——一个招安的有利时机。
 招安|鲁智深武松李逵都不反对:招安本来没有错,错就错在时机没选好?
文章插图
咱们回过头来看一看武松和鲁智深是怎么反招安的,武松的原话是“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冷了弟兄们的心!”大家都知道,行者武松是一个行动派,能动手就绝不吵吵,而宋江就像一个老妪一样整天碎碎念而不采取任何实际行动,只想着拿梁山好汉的热脸去贴冷蔡京高俅的屁股。“上赶着不是买卖”,这样的磨磨唧唧,冷了兄弟们的心,最后也成不了事儿。鲁智深则对武松的话进行了解释和补充:“只今满朝文武,多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皁了,洗杀怎得干净?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我们由此看出,武松和鲁智深并不反对梁山军走上正途、保境安民为大宋黎民百姓做点实际事情,但这样做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除奸佞,清君侧”。蔡京高俅当道而谈招安,实际是要跳进大染缸与之同流合污。如果宋江号令一声杀奔京城,五百里距离昼夜兼程两天就到(参考飞夺泸定桥),各路勤王兵马根本就来不及反应(八十万禁军并不都驻扎在京城)。那时候不管提出什么条件,极其惜命的宋徽宗赵佶都会答应,北宋六贼(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朱勔、李彦,没有高俅)一扫而空,换上一帮忠义之士,也就没有后来的靖康之耻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