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根:智能时代为什么需要重提人类学?( 二 )


但人们在面对这些困境的同时 , 依旧缺乏对这些问题的有效解读 。 如果不知道问题背后的意义 , 就无法基于这些问题指定解决策略 。 简而言之 , 智能技术让我们面对新问题 , 而人类学却以一种从来都特殊的方式提供了诠释和解读 , 帮我们“知其所以然” 。
人类学的珍贵 , 正是因为它把一个现象放到它所由来的整个世界中 , 而不是盯着一个现象看 。 在人类学当中 , 问题才能够不再孤例或仅成为抽离出背景的问题 。
更有温度的创新和解决
当然 , 人类学对于智能时代而言 , 不仅仅是提供问题背后的意义这么简单 。 人类学的视角提供着解决传统问题的经验所不能提供的价值 , 它同时为问题的解决带来创新视角 。
身兼人类学家和软件开发工程师的Astrid Countee就曾指出 , 如果把“创新”界定为“用更好的想法来满足现有市场所满足的东西” , 那么人类学家其实一直在创新 。 究其原因 , 是因为人类学家常常要把自己置于不熟悉的环境中 , 在陌生的人群和文化中重拾好奇心 , 不断比照他人和自己 。
而用中国人类学大师费孝通的话来说 , 就是“我看人看我” 。 其结果是 , 对熟悉的东西陌生化 , 从而找到自己的盲点和习以为常的东西 , 用新的眼光看待世界 , 找到与世界互动的新模式 。
显然 , 智能时代是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 与过去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不再相同 , 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被称之为“智能社会” , 与之相适应的文明或文化则被称之为“智能文明”或“智能文化” 。
不同于农业时代面临的生存问题和工业时代面对的能源和社会问题 , 智能时代重塑了人与技术的关系 。 技术不再仅仅是“制造”和"使用"的方式 , 而是一种人化的自然 , 是一种围绕着我们和在我们当中的自然的社会建构 , 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生的问题 。
工业社会时代 , 人对于技术的敬畏是天然的和明显的 , 技术被看作是一种具有阶层和权力属性的 , 掌握技术的人通常被赋予更高的权力 , 保持在一个更高的社会阶层和地位上 。 而智能时代下 , 信息技术覆盖融合着人们的生活 , 对于技术的理解和驯化 , 调试人和技术的关系成为当时研究的基本范式 。 这也是诸多技术下伦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
智能时代让人学会“去感情” , 包括变的越来越理性、机械化 , 奔波于各种场合之间 。 人们的语言、情感、生活趋向于格式化 , 基因也在一段接一段地被破解 , 新的人类生命可以预先按需设计 , 人类正在沿着一条不可逆的路径走向机器化 。
机器则在“加感情” 。 机器正在尝试跟人类去沟通 , 他们试图变的有感情 , 去读懂人类的心理变化 , 比如情感语音合成 , 使机器人在情绪表达、情绪沟通上逐渐有了人格特征 , 甚至满足人类生理需求 , 这就是智能机器的发展方向 。
正是在诸如此类的困境下 , 才需要一种创新式的方式 , 去帮助人们回归到人类本身 。 事实上 , 人类学家的任务正是不断在不同的人群的社会实践中 , 发掘不可抹灭的差异、难以压制的抗拒、不可思议的创意以及无法理喻的荒谬 。 这些令人惊讶的行动与思维 , 持续的挑战人们视为当然的秩序与界限 , 让人们无法安稳的静止与满意 , 推挤社会往前往后、往上往下地多看一眼 。
人类学并不只是要人们面对常规的做事方法 , 产生迟疑与反思 ,。 更重要的是 , 我们可以开始去想像其他的可能性 。 透过极端的同与异 , 持续地令人们去感知问题的存在 。 工程师致力于解决问题 , 而人类学家对问题本身发问 。 在这个过程中 , 才会带来创新 , 带来更有人性温度的技术解决 。
人类学的批评或许刺耳 , 但就像蜂鸣器一样 , 为人类的平等、安全和尊严守卫 , 诘问科技的人性 , 让科技避免陷入可能的伦理陷阱 。 虽然在目前人类学的商业应用中 , 人类学在这个方面的功用尚未真正展开 。 但可以预见的是 , 未来科技公司会越来越需要人类学的视角和它作为蜂鸣器的声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