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村子里人人都有一个朗朗上口的“外号”

文/王先生
@情感学院院长
本文原创 , 共约2900字
小学四年级的暑假里 , 父亲从集市的书摊上帮我买回了一本名叫《水浒传》的书 。
半文半白的章节里到底讲了个什么故事 , 当时的我没有太多的兴致去搞明白 , 但里面有一个有趣的细节却让我一直记挂在心头——
为什么那一百零八将都会有一个赫赫有名的绰号呢?
我把心中的疑惑讲给了父亲听 , 父亲沉闷了半天都没有作响 , 最后还是母亲给出了一个似是而非的答案:
“咱村子里不是人人都有外号嘛 , 有个外号 , 大家叫着方便 。 ”
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 但这一颗疑惑的种子终究还是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根 。

那些年,村子里人人都有一个朗朗上口的“外号”文章插图
01不得不说 , 这颗种子真的是恰逢其时 。 鲁西南是一片盛行绰号的沃土 , 每一个稍微上了年纪的人都会头顶着一个绰号 。 这些绰号就像一条条无形的尾巴日日夜夜地跟在人的身后 , 即使肉身已经化作了尘土 , 这些绰号依旧长久地盘桓在苍茫的旷野之上 。
在大城市的书店里 , 我见到了太多关于民俗文化之类的书籍 , 可关于农村里的绰号文化 , 还从没有人专门地研究过 。
十几年的农村生涯 , 让我见识了各种各样的绰号 , 所以在这里 , 我可以大言不惭地自诩为“绰号专家” 。
过去在鲁西南一带 , 每个人一生都会有三个名字——
第一个名字是乳名 , 多是家族内部长辈叫的 , 亲切而充满慈爱 , 比如我的一位同学小名就叫“贝贝” 。
等到了入学的年龄 , 小孩子便会被德高望重的老人赐予一个充满希冀与美好祝愿的名字 , 比如守泰、福贵、美娟等 。
至于第三个名字则不会那么“四平八稳”了 , 它可能只是简单的外貌描述 , 也可能是一种身份的指代 , 也有可能是源自某个不同寻常的事迹 , 可谓千奇百怪 。

那些年,村子里人人都有一个朗朗上口的“外号”文章插图
02鲁西南人称呼绰号为“外号” , 字面意思就是“外人给起的名号” 。
既然这个名号是外人给取的 , 那自然就不会太顾及当事人的脸面 , 有时候甚至还可能会带有一定的恶意 。
村子里有个三哥 , 因其本人打小就一直弓着腰 , 所以村民们给他起了“三弓腰”的外号 。 尽管他本人一百个不情愿 , 但大家私底下都觉得这个外号起得妙 , 谁也不愿意在背地里再喊他的大名了 , 只是照面时才会生硬地叫上一声“三儿三儿” 。
不要因为村民们只会给男人起外号 , 对于身体上有些不正常的女人 , 大家也向来不懂得怜香惜玉 。
隔壁有个奶奶 , 因为生来就有点儿瘸腿的毛病 , 自然也就“荣幸”地有了“铁拐李”的外号 , 可这种“位列仙班”一点儿都不能让她舒心 , 我就曾经不止一次看到她捶打着自己的瘸腿唉声叹气 。

那些年,村子里人人都有一个朗朗上口的“外号”文章插图
如果一个人身上没有明显的硬伤 , 是不是就可以远离外号的困扰了呢?事实并非如此 。
村东头有位刘大娘 , 单单因为她的身高异于普通女人(比一般女人要高出一头半) , 就稀里糊涂地有了一个“大洋马”的外号 。
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离奇古怪的外号 , 连一向见多识广的母亲也答不上来
后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 , 我才发现原来“大洋马”在九十年代原指“外国女人” , 后来被乡里人用来形容那些个子高大的女性 。
【那些年,村子里人人都有一个朗朗上口的“外号”】至于“王麻子”、“刘秃子”之类的外号 , 这几乎是每个村子都会有的 , 相信每一个读者都早有耳闻了 。

那些年,村子里人人都有一个朗朗上口的“外号”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