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不|古代人吃完酒菜, 留下一块碎银子就走, 为什么小二从来不数钱?

我们在看一些古装剧的时候,经常看见一个熟悉的场景,一个大侠吃过饭,直接扔下一块银子,豪爽的说,“小二,不用找了”。而店小二赶紧双手接过银子,点头哈腰的说“谢谢大爷”。虽然过程很简单,但是让人很好奇啊,这一块碎银子是多少,怎么知道够不够饭菜钱呢?
其实,银子在古代的价值是非常高的,一般人消费很少用到整块的元宝。普通的吃饭、买东西都是用铜钱,而稍微多点的消费,才会用到碎银子。真正使用碎银子的时候,也并不是像我们看到的那样,随便掂量一下,或者放嘴里咬一下。能收银子的店铺,一般都是有些实力的酒楼、茶馆,他们都有专门的戥子,这个工具就是用来称银子重量的。
估计有人要说,既然碎银子这么麻烦,为什么还要用碎的,直接用元宝就好了,商家可以直接找回铜板。其实在古代,一两银子的价格非常高,每个朝代的货币价值不同,大体来说一两银子能兑换2000个铜板。普通的一锭银子是多少呢,最大的是50两,低点的有10两、5两。
普通人吃一顿饭,最多也就是100个铜板,如果要用一个5两的银元宝去付账,店家找回9000多个铜板,估计要骑着驴来背回家了。因此,出门在外的人,为了省去铜板的累赘,也为了消费方便,就会携带散碎的银子。一顿饭钱能有多少,所以凡是用碎银结账的人,店小二一般都不会去算的,因为只会多给,不会少。面对这样任性的顾客,店家笑还来不及,肯定不会去阻拦了。
银子在古时的流通还非常灵活,既能够以元宝的形式流通,还能用碎银子交易。而碎银子到了钱庄的手中,为了便于存储,还会把这些银子重新铸成元宝。当然,钱庄也能把元宝做成碎银子。古人会把银子熔化成银水,然后倒入到一个个特制的小坑中,等银水冷却,就成了散碎的银子。
另外,在古时的流通中,银子的成色也有很大区别。最好成色的就是纹银,也被叫做足银,这种成色的银子被认为是品质最好的;品质最差的银子,被叫做底银。在交易的时候,成色不同的银子,所代表的价值也不同。而不论是什么样的银子,在寻常百姓家都是很难看见的。
百姓家中,一般不会有完整的一锭银子,一般只有些散碎的银子。即便是些散碎银子在当时的价值也不少,一般百姓家里有婚丧嫁娶这种大事才会用到银子,平时的一些吃喝开销,也就花些铜板就够了。
一些有钱人家,会用银子做首饰,比如簪子、耳环、手镯、长命锁。如果生活难以为继了,就可能会把首饰拿去当铺换成银子,有的时候还会直接用首饰买米和面。
从来不|古代人吃完酒菜, 留下一块碎银子就走, 为什么小二从来不数钱?】所以,古人真正在收碎银子的时候,会很认真地用戥子来称,而不是简单的用手掂量。说到这里,就难免想到我国晚清时候赔出去的那些白银。数以亿计的白银,从中国流向海外,这些白银的外流,使中国经济倒退,令侵略者塞满了腰包,实在令人愤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