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松江出发,足迹遍及上海,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形成了长达15万字的调研报告、9万余字的采访稿和口述史、2部多语种非遗百科、2部多语种非遗纪录片、5种非遗合作文创产品,取得了8类21项阶段性的成果,上海外国语大学非遗记译与传播中心的老师和同学们利用自身“多语种”“跨专业”的优势,向世界讲好上海非遗故事。
5项非遗,8名跨专业一期成员
上外非遗记译与传播中心成立于今年7月份,负责人张礼骏是上外的西班牙语老师,在墨西哥留学期间,他接触到了当地的玛雅文化和阿兹特克文化,听到还有人在说像玛雅语这样古老的语言,便被古文明所蕴含的生命力打动。回国后,他由此萌生了深入挖掘我国非遗文化和艺术作品的想法,“我一直都很喜欢中国传统文化,也一直对非遗有所了解和关注,这便是我决定做非遗记译与传播项目的初心。”
文章插图
暑假期间,中心第一次组团,经过申报、筛选,来自上外西方语系、国际金融贸易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的8名同学成为项目一期成员。张礼骏表示,在团队成员的选择上尽可能发挥多语种、跨专业的优势,学习语言的同学对纪录片进行翻译,为非遗的海外传播打开了窗口;国际金融贸易学院的同学能够运用所学,为非遗做专业的市场分析;新闻传播学院的同学能够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例如拍摄及制作与非遗相关的纪录片。
在第一期非遗项目里,团队选择了顾绣、海派剪纸、面人赵、徐行草编、嘉定竹刻这5项非遗进行调查研究,5项非遗分别对应了绣、剪、塑、编、刻5种传统工艺。团队在进行每个项目的走访调研时,不仅仅是为了挖掘并展示非遗文化的魅力,更是为了能让非遗文化产品以多种形态、重新设计后再一次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焕发新的生命力。
文章插图
调研期间,项目团队每周都会组织一次线上例会,策划了一系列采访拍摄。团队的足迹跨越大半个上海,采访的对象从牙牙学语的小朋友到年近古稀的传承人,他们通过影像和采访实录的方式,细心收集整理每一次的实地调研成果。
文章插图
上外新闻传播学院学生薛妍是第一批队员,在加入这个项目之前,她对非遗文化了解不多,但是在做了实地调研之后,对很多项目包括松江顾绣、泗泾皮影戏都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希望以后能够通过自身的多语种优势,帮助非遗文化对外传播。在上外教育会堂,一场主题为“妙笔江南”的金山农民画、海派连环画的非遗联合会展正在进行,薛妍正是策展人之一。
为翻译一个词来了3趟叶榭
“减刀”?还是“间刀”?又或是“改刀”?在走访调研叶榭竹编时,传承人唐正龙手中的一把刀具如何翻译,让上外法学院学生邓璟怡犯了难。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较强的地域性,很多传承人对一些器具、技艺只能用方言表达出来,需要准确地翻译成普通话后,再翻译成其他语种。“为了确定这个器具的名称以及了解更多的细节,我已经去过叶榭3趟了,接下来还会去。”邓璟怡说,在确定汉语名称后,她还会与学校的外教老师交流沟通,通过图片对比,确定最接近本意的翻译。
文章插图
译外国人听得懂的非遗文化,讲外国人感兴趣的中国故事。为此,项目组在翻译时还会聘请学校的外教老师,完成视频的语言审校工作,在保证翻译准确度的同时,还能优化观众的体验感。作为意大利语版徐行草编非遗视频的审校,上外西方语系外教老师Ylenia认为,帮助非遗传播的过程,也是自己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的过程,“参与非遗翻译的项目,给了我很多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我很开心。”
推荐阅读
- 马未都:乾隆年间的“月饼盒”,属于宫中珍品,一个价值一套房
- 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为何不背着唐僧,原因是背不动
- 梁山最不合群的好汉,在梁山没一个朋友,生病后没人照顾病逝
- 菩提老祖与元始天尊是同一个人吗,两者什么关系,谁更厉害
- “双厨狂喜”,隋唐大运河博物馆&洛八办,你pick哪一个
- 天蓬元帅掌管8万水兵,为什么配不上一个嫦娥?
- 老人独自生活在山里,他用40年的时间,把悬崖变成一个巨大艺术品
- 上药服药同时进行治脚气,记牢这3招!警醒“一个感染2”
- 诗鲸2068《每一个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
- 对中国疆域贡献最大的一个朝代,却不被后世所喜欢,惹易中天大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