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古代没有音响,观众如何听清戏台上的声音?古人已有声学考量( 二 )


 古代|古代没有音响,观众如何听清戏台上的声音?古人已有声学考量
文章插图
二、演员唱腔的功底
除了客观的设施,演员本身也要有“真功夫”。不同的戏曲流派有不同的唱腔特色,同一流派的不同的演员也有个人特色,如程派柔中带刚,梅派柔润宽亮,余叔岩、言菊朋师从谭鑫培而自己又开宗立派等等。
但为了将声音更好地传出去,梨园有约定俗成的唱的规矩。首先是要避免白声,即在台上唱戏不能不经扩大,这样容易“堵在嗓子眼出不来”。
其次,戏曲演员要爱护自己的嗓子,但又不能只用嗓子唱戏,这对嗓子是毫无必要的过度使用,而且发声效果也并不理想。
这样,就要求演员要口咽共鸣,喉肌放松,找到自己的“气息支点”,使声音由口、咽腔,经过喉腔到达胸腔和腹腔,这样,声音更为圆润、富有流动性,而不凝滞、不艰涩,音色更好,能够传得更远、更亮,而且对嗓子的消耗也少一些。
 古代|古代没有音响,观众如何听清戏台上的声音?古人已有声学考量
文章插图
人们常说的“吊嗓子”,其实也就是戏曲演员日常生活中练习自己的声音穿透性,使唱戏时能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放松口腔、胸腔等,在放松状态下使音色、音质都得到更好的展现。
古代|古代没有音响,观众如何听清戏台上的声音?古人已有声学考量】另外,戏曲演员还有“大嗓”、“小嗓”的讲究,粗略地讲,也可以看做真声和假声的歌唱。演戏过程中,不仅有高亢的唱段,还有婉转低柔的唱段,更有念白、韵白等,这时候,要让演员通通扯着嗓子喊是不现实的。
那么,歌唱的前辈就想出了“混声唱法”这一方式,也就是将头声区、口咽腔区、胸腔区的声音有机结合, 使声音更为和谐,真假声切换时近于无痕转换的一种方法,也能增加穿透力, 让假声得到和真声一样的音质质感。
这样,就最大限度地做到了兼顾小嗓的低柔和传声效果。
 古代|古代没有音响,观众如何听清戏台上的声音?古人已有声学考量
文章插图
一直到现在,各个剧种的戏曲演员唱腔特色各异,但无一例外气息绵长,音域广,穿透力强,中气足。这也许是对传统的保留吧。
三、小结
一切成果都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戏台上的声音之所以能被广泛听到,不仅是艺术家们唱功了得,更应该感谢设计和建造戏台的工匠们,正因为巧妙的结构设计,戏台和演员才能相得益彰,共同使观众享受到绝佳的视听盛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