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在近日举行的“遇见·非遗”佛山非遗文化体验活动上,采访人员见到了首届“佛山·大城工匠”饶宝莲,她现场表演佛山剪纸技艺,令各国领事馆官员及家属赞叹不已。
形神兼备的作品背后,是20多年从未间断的辛勤付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东剪纸)省级代表传承人,剪纸早已成为饶宝莲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她认为,工匠精神就是“把手艺当做一辈子的事业,精益求精,从一而终”。
好家风是人生路上的指南针
饶宝莲出生在广东梅州。“爷爷当时是镇长和校长,父母是知青,小时候家教很严格。”她回忆,爷爷教会她做人的原则“以礼待人,长幼有序”,父亲则教会她“坚定心中信念往前走”。
在这样的家风熏陶下,饶宝莲从小做事积极主动,一旦认定便专注专研。在转行剪纸之前,她曾在艺术学校做美术老师,其教学方式深受家长和孩子喜欢。
为了使孩子们更好学画画,她在教学方式上想点子。比如为了教孩子们画向日葵,饶宝莲编出朗朗上口的歌曲:“一个大圆圈,十个小圆圈……”孩子边唱边画,学得很快。
放弃高薪专心钻研剪纸工艺
饶宝莲从事剪纸已有26年,她与剪纸的缘分始于佛山。
19岁时,饶宝莲来到佛山,在艺术学校做老师。“当时我的工资有2000-3000,十几年前这个工资相当于现在的近万元,再坚持半年,或许可以买一套二手房。”
一次偶然的机会,饶宝莲凭自学创作的一幅剪纸作品获奖。这次比赛让饶宝莲认识到自己对剪纸艺术上的热爱与天赋。她放弃学校高薪工作,来到佛山民间工艺社,从只有800元工资的试用生做起,专心钻研剪纸工艺。
在这里,饶宝莲见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陈永才。在她看来,陈永才不仅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大师,更是一位关爱后辈的师长。2009年,饶宝莲正式拜陈永才为师,决心将佛山剪纸技艺发扬光大。
复活失传30多年的铜凿剪纸
【 遗传|非遗传承人饶宝莲:把手艺当做一辈子的事业】铜凿剪纸是佛山剪纸中珍贵的种类,它以青铜铜箔制作而成,铜箔薄如蝉翼,富丽堂皇的风格使之在众多剪纸门类中独领风骚。可惜的是,自上世纪70年代起,这门剪纸绝艺已销声匿迹多年。
为了让铜凿剪纸“复活”,凭着几张师父保存下来、只有巴掌大小的铜凿剪纸,饶宝莲反复摸索钻研。经过一番艰难的试验,她成功创作出新作,让铜凿剪纸技艺重现人间。
文章插图
此后,凭着“从一而终,一辈子做好一件事情”的工匠精神,饶宝莲继续大胆创新,在铜箔表面镀上真金,营造出金碧辉煌的效果。她还吸收唐卡绘画工艺,为铜凿剪纸添上浓郁艳丽的色彩,并在铜箔正反面分别凿刻,使铜凿剪纸变得立体生动。
收徒传承,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迄今为止,饶宝莲总共收徒24人。她每三年收徒一次,徒弟中不乏外国友人。其中1人获得市级传承人称号,1人准备申请工艺大师称号,俄罗斯徒弟的剪纸作品在海外深受欢迎,泰国徒弟在泰国担任剪纸老师……
饶宝莲说,她总是叮嘱徒弟,教剪纸技艺的第一节课必须告诉学生剪纸艺术的来源、特色等,在学生的心中种下传统文化的根,将剪纸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
近年来,传统艺术衍生出不少文创产品,饶宝莲的剪纸作品也参与其中,被做成灯牌、衣服、头饰等。“剪纸不限于纸上产品,可以以不同形式呈现。”她透露,未来计划将剪纸制作成定立体耳钉,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剪纸、爱上剪纸。
佛山新闻网报道
图文/视频:黄银华
审校:王骏、陈婉萍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
- 很快,我们的古典乐、民乐都将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延续。“
- 系统性红斑狼疮非编码遗传位点控制免疫细胞特异性增强子的表观修
- 读《刘氏族谱》,谈中国的姓氏及宗族认同和家风、家学的传承
- 对话非遗人:赫哲族传统服饰
- 传承剪纸文化 构建特色课程 朱老庄镇观堂幼儿园开展剪纸培训活动
- 非遗年画进社区 传统文化迎新年
- 凉州区永昌镇:非遗传承从培养“娃娃徒弟”开始
-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举办“唱响革命经典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教育晚会
- 【非遗五进】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
- 【节目预告】让昆曲回归松江让非遗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