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千古文豪苏东坡的传奇人生(二):自求外放,宦海沉浮!

宋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69年)苏轼兄弟回到京城,苏轼任职判官诰院。此时,北宋出现政治危机,社会矛盾重重,热衷变法的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全面负责变法革新,这就是著名的王安石变法。改革的大幕刚刚拉开就引起了轩然大波。苏轼一向忠言直谏,秉持正道,他认为王安石变法过于激进,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他极力向皇帝进谏,反对王安石变法。
苏轼屡屡直言上书,反对变法,这样做的结果使他走上了欧阳修、司马光等师友的前路,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先后在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以及湖州(今浙江吴兴)担任知州,为官长达八年之久。
而在这八年中,苏轼政绩最为突出的便是在徐州抗洪。
徐州那一年发大水,苏轼率领军民抗洪抢险,几过家门而不入,苏轼以身帅之战胜洪水的壮举受到朝廷的奖谕,也深得徐州人民的敬重。
但就是这样一位受百姓爱戴的好官,在接下来前往湖州(今浙江吴兴)的调任时,却遇到了有生以来最大的一场灾难。
 文豪|千古文豪苏东坡的传奇人生(二):自求外放,宦海沉浮!
文章插图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四月,苏轼来到湖州(今浙江吴兴)出任知州,就在他刚到任不久,便被朝廷捕获下狱。
原来在他担任地方官几年间,力主变法的王安石已经偃旗息鼓,离开了宰相的职位,司马光也不问朝政,闭门著写《资治通鉴》。
而此时,自幼就立志变法图强的宋神宗决定拿出皇帝的权威,对反对变法的保守派一律严惩。
此时,朝中一些小人趁机披着忧君忧国的面具粉墨登场,导演了一场北宋史上有名的冤案——乌台诗案。
 文豪|千古文豪苏东坡的传奇人生(二):自求外放,宦海沉浮!
文章插图
苏轼湖州上任后,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写的时候不免加上了一些表达自己情绪的内容“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等等。
苏轼在反对改革的阵营中名气最大,为了防止苏轼卷土重来,宋神宗身边这群人便给苏轼定下攻击新法、不学无术、无视朝廷、蛊惑人心、诋毁圣上声誉等几大该杀之罪,苏轼生死命悬一线。
此时,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最后在大家努力下,苏轼得到从轻发落。
 文豪|千古文豪苏东坡的传奇人生(二):自求外放,宦海沉浮!
文章插图
走出牢房之后,经历了死生之劫的诗人满怀感慨却,一首诗中写道:对酒杯疑是梦,试拈诗笔已如神。此灾何必深追咎,窃禄从来岂有因。从文字中隐约可见苏轼对官场已经心生厌倦,而颇有归隐之意。
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担任团练副使。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梅花二首其一》
元丰三年二月,苏轼到达黄州贬所之后,官职低微,已无实权。
他寓居定惠院,随僧蔬食,空厄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生活十分困顿。历经乌台诗案的波折之后,他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希望能够得到心灵的真正安宁。
 文豪|千古文豪苏东坡的传奇人生(二):自求外放,宦海沉浮!
文章插图
苏轼这样描写自己的生活:某现在东坡种稻,劳苦之中亦自有其乐。有屋五间,果菜十数畦,桑百余本,身耕妻蚕,了一卒岁也。
与此同时,他也将目光转向了宗教,在老庄与佛禅中寻求解脱,对于物质上的窘困,诗人已经毫不在意。
在这样的心态下,这一年七月的一天,一次与朋友一起游历黄州赤壁时,面对波涛汹涌的长江,回顾自己的半生坎坷,诗人心潮澎湃,百感交集,文思泉涌,也成就了那首后来流芳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