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奇葩雕塑你一定见过,问题出在哪?追求“最美”的时代,公共艺术好看就够了?( 四 )


 雕塑|奇葩雕塑你一定见过,问题出在哪?追求“最美”的时代,公共艺术好看就够了?
文章插图
 雕塑|奇葩雕塑你一定见过,问题出在哪?追求“最美”的时代,公共艺术好看就够了?
文章插图
《北京记忆》
对我来说,这个公共艺术作品的呈现中,比结果更为重要的是采集物件的发声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市民为这个城市乐章注入了属于每个个体的音符。众多的个体记忆被集合、放大、发酵,最终升华成为城市的集体记忆。
好的公共艺术不只是单个优秀的作品,还应该具有生长性,有可能变成一个社会话题、一次公共事件,甚至通过市民互动、媒体传播和岁月的沉淀,成为一种文化生态。
没有向上看的能力,不可能成为好的设计师
上观新闻:好的设计与艺术作品都由人创造。2000年,您在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创办中国第一个公共艺术本科教学工作室;2005年,您在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创办公共艺术系。从事设计教育多年,您对人才培养有哪些看法?
雕塑|奇葩雕塑你一定见过,问题出在哪?追求“最美”的时代,公共艺术好看就够了?】王中:传统的设计领域的区分,如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等都是西方工业革命之后的产物。以往我们的设计教育就是在传承大框架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变化做一些改善。这样的做法在过去或许能有效应对外界的需求,但在今天这样一个社会飞速发展、生活方式急速变化的时代,我主张“让未来定义今天”。也就是说,我们要畅想学生在毕业10年、甚至20年之后将会面临怎样的复杂问题,随后倒推来研究当下的培养模式。
未来的设计师和传统的设计师有什么不同?传统设计师的工作模式通常是先形成创意,随后根据自己的工作方法,最后完成一个作品。未来,这样的单一线性模式行得通吗?我认为,未来的设计师要了解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懂得运用新技术、新平台来构建和运营IP,懂得用不同的方式增强用户体验。他们做的不仅是某个产品或者区域的设计,更是一种社会设计,而要能够胜任这一点,设计师不仅要跨界,更要跨领域。
因此,在今天这个时代,教育的核心不应该只是知识的传播。说实话,在搜索渠道如此丰富的当下,任何一个知识点,学生搜集到的资料可能比老师讲出来的还要全面。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核心要从知识传授转向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法国有一所学校很出名,那里培养的毕业生特别抢手,大公司都主动找上门。这所学校名叫42学校,专注于培养编程人才,学费全免,向全球开放。它既没有老师,也没有课堂,一切全靠学生自治,学习完全依赖学生自主和同伴合作。学校的培养模式就是以问题为导向,前一天发布课题后,学生马上自发形成小组,开始分工讨论、合作,随后推导出自己的创新性想法和问题解决方案,第二天汇报成果。这种前沿的教育理念值得我们借鉴。
上观新闻:一个好的设计师应该具备哪些能力?人才培养过程中,有哪些方面容易被忽略?
王中:越是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越要打好根基。人才培养的根基,就是对人格的培养。现在教再多的实际操作手段和方法,学生毕业之后,很可能就用不上了,对人格的培养却是影响人一生的事。一百多年前,蔡元培先生就说过,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日本一位教育家也说过,要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
在教育的过程中,品德、品格和品位,都不应该被忽略。首先,要有良好的品德,做一个大写的人,懂得回报、感恩社会,为人类未来的发展而努力。这是大的前提和准则。其次是品格,它实际上也是创新性最重要的一个基础。不能随波逐流或者人云亦云,要具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和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做出创新性的设计。再次是品位,我经常对我的学生说“视野决定高度”,品位的高低实际上代表着学术修养。并不是所有的创新都是“好”的,希望学生在对“坏”的判断上、在审美的判断上,能达到一个高的品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