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家庭暴力丨关于家暴,这些都是误区……
【反对家庭暴力丨关于家暴,这些都是误区……】家丑不可外扬
以和为贵
一个巴掌拍不响
打是亲 , 骂是爱
棍棒底下出孝子
为了孩子 , 忍忍吧
……
这些话 , 是不是特别耳熟
细数家庭暴力十大误区
带你正确认识家庭暴力
误区一:
“家庭暴力是个人隐私”
家庭暴力虽然发生在私人领域 , 但它不是个人隐私 , 而是人权问题、社会问题、发展问题 。 我们理应尊重和保护隐私 , 但家庭暴力是对人权的侵犯 , 已不属于隐私范畴 。
误区二:
“家庭暴力主要发生在落后地区和没文化的人身上”
人们之所以有这种印象 , 是因为经济条件和文化程度会影响当事人应对家庭暴力的方式方法 , 使家庭暴力的暴露程度有所不同 。 事实上 , 所有人群中都可能发生家庭暴力 , 富裕和受到良好教育的人也可能是施暴者或受害者 。
误区三:
“大多数受害者自己也有过错”
这是施暴者经常用以自辩的借口 。 其实他们所指摘的“过错” , 往往是以不平等的性别规范和男性标准界定的 , 例如不顺从、争执、没有服侍好丈夫和家人、自主外出娱乐交往等等 , 这些根本就不是妇女的“过错” 。 退一步说 , 即使妇女真的有错 , 她也仍然拥有完整的人权 , 任何人都无权用暴力对她进行惩戒 。
误区四:
“施暴者是因为‘有病’‘失控’才打人”
在谈到施暴者失去理性地殴打妻子时 , 很多人会说 , 他有精神病或心理障碍 。 其实 , 施暴者中真正“有病”的只是极少数 , 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对自己的行为是有控制和选择的 , 他们不会在公共场所对别人施暴 , 更不敢向给他压力的客户或上司施暴 , 而只是向比他们更弱、难以反抗的妻子或伴侣发泄 。
误区五:
“受害者不愿离开暴力关系 , 说明她们喜欢被虐”
受害者不离开暴力关系有很多理由 。 不离开并不意味着她们不想离开 , 或她们喜欢受暴 , 而是因为离开可能会带来更大的困难和风险 。 不离开是她们的现实选择 。 如果受害者的人身安全没有保障 , 或者是不能获得基本的生存条件 , 又或是不能为社会所容的话 , 她们就不得不放弃 。
文章插图
误区六:
“受害者是没用的弱者”
人们往往对暂时不愿意或不能与施暴者分手的妇女感到失望 , 恨铁不成钢 , 甚至不愿再提供帮助 。 其实 , 很多受害者比其他人更清楚怎样做才对自己和家人最有利 。 她们一方面承担着对家人特别是子女的责任 , 一方面努力与施暴者协商和抗争 , 其坚韧顽强理应获得敬重 。 受害者有权做出她们自己的决定 , 而助人者有义务尊重她们的选择 。
误区七:
“施暴者咎由自取 , 不值得同情”
施暴者既是家庭暴力的加害者 , 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 。 干预家庭暴力时 , 首先要保障受害者的人权和尊严 , 同时也应该注意依法行事 , 避免伤害施暴者的人权 。 施暴者也有他们自己的困惑和痛苦 。 他们对性别关系的错误看法、不良情绪和暴力行为 , 是文化塑造的结果 , 其个人应该为暴力承担责任 , 但同时他们也需要帮助 。
误区八:
“女人对男人施暴 , 不是家庭暴力”
从统计上看 , 绝大多数家庭暴力是男性对女性实施的 。 男性在总体上享有比女性更高的权力和地位 , 这造成了男性对妇女暴力的系统性和普遍性 。 而女性在总体上从体力到地位、权力都处于劣势 , 女性对男性的暴力只是个别现象 , 但妇女对丈夫或男友施暴的现象也确实存在 , 这同样应该反对 。
误区九:
“干预家庭暴力最重要的目标和原则是维护家庭和谐”
离婚和分手是所有人都不愿看到的事情 。 因此 , 即使发生了家庭暴力 , 很多人仍然寄希望于夫妻双方能言归于好 。 但是 , 我们首先要明白 , 人首先是独立的个体 , 其次才是某个家庭关系中的角色 。 人都有独立的不受暴力侵犯的权利 , 家庭关系不能、也不允许成为暴力不受干预的挡箭牌 。
推荐阅读
- 辽河幼儿园开展反对餐饮浪费主题的活动
- “国家不催生,父母不反对,你会生几个娃?”,90后的话真相了
- 抱怨读书苦,妈妈罚孩子泔水桶捡面条,有人支持有人反对,你怎么看? | 特别关注
- 新型“家庭暴力”正在蔓延,比打骂孩子更可怕,家长别不自知
- 还记得“鸟脸夫妻”吗!当初他们不顾反对强行生二胎,现状如何?
- “积分制”育儿受追捧,教育专家却反对:看似合理,却容易毁了娃
- “侏儒夫妻”不顾医生反对,一意孤行生下孩子,两年后被打回现实
- 评说世界|5年前不顾反对生下儿子,如今孩子却成瓷娃娃,90厘米的侏儒美女
- 历史潮河|60岁产妇盛海琳不顾反对,冒险生下2女儿,现今她咋样了,10年前
- 尼莫妈妈育儿师|不顾反对结婚,生下一女后矛盾显现,相差18岁的“姐弟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