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上博藏龙门石窟流散造像身首“合璧”,“数字复位”见成果( 二 )


文章插图
唐代佛头像(正面) 上海博物馆藏(受访者供图)
 成果|上博藏龙门石窟流散造像身首“合璧”,“数字复位”见成果
文章插图
唐代佛头像(反面) 上海博物馆藏(受访者供图)
 成果|上博藏龙门石窟流散造像身首“合璧”,“数字复位”见成果
文章插图
上博老一代专家学者李鸿业与马承源赴龙门石窟奉先寺考察所摄照片(受访者提供)这件唐代佛头像高40厘米、宽30厘米,1957年以时价80元购自北京振寰阁。佛首面庞浑圆,眼部微鼓,具有典型的盛唐造像特征。李柏华表示,早在1958年上博老一代专家学者李鸿业先生与马承源先生曾赴龙门石窟考察,二人认定其为奉先寺的佛像,但因缺失的立佛数量众多,未能确认具体位置。
 成果|上博藏龙门石窟流散造像身首“合璧”,“数字复位”见成果
文章插图
奉先寺北壁金刚力士外侧下层圆拱形大龛居中立佛头部残迹(受访者供图)
 成果|上博藏龙门石窟流散造像身首“合璧”,“数字复位”见成果
文章插图
佛头像与奉先寺北壁金刚力士外侧下层圆拱形大龛居中立佛身躯虚拟复原图(受访者供图)此次合作复位研究,龙门石窟研究院副研究员焦建辉依据佛首后部断茬切面,将奉先寺所有等身立佛一一查看,发现北壁金刚力士外侧下层圆拱形大龛的三尊立佛居中者,能与之对应。再通过上博李柏华此前联系扫描的三维数据,经过虚拟拼接契合无间,确定佛首就出自中间的立佛。
 成果|上博藏龙门石窟流散造像身首“合璧”,“数字复位”见成果
文章插图
日本学者泽村专太郎考察龙门石窟所摄该龛照片截图(受访者供图)据介绍,1916、1921年两次拍摄龙门石窟的日本摄影师山本明所摄奉先寺北壁照片和1923年日本摄影师岩田秀则拍摄的奉先寺北壁照片都显示龛内居中立佛头部尚存,说明这尊佛首遭到盗凿应当在1923年之后。经过核查、比对和三维数字模型模拟复原,另外3件来自龙门石窟的上海博物馆馆藏佛教造像也一一找到原位,分别是出自古阳洞的两尊北魏交脚菩萨像以及出自万佛洞的一尊唐代天王头像。
 成果|上博藏龙门石窟流散造像身首“合璧”,“数字复位”见成果
文章插图
宾阳中洞 皇帝礼佛图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这件流散在外的唐代佛首,可视为是龙门石窟众多流失海内外造像的缩影。据不完全统计,龙门石窟内有600到700尊佛像可以确认遭到过人为盗割,包括《帝后礼佛图》、卢舍那大佛手掌等都来自龙门石窟,现收藏在美国的知名博物馆中。而已知的近百件收藏于海内外公私收藏机构的龙门石窟流散文物,也多数面临着原位不详的困境。多年来,时常有非法流失海外的石窟造像见诸拍场,石窟造像出处认定困难也让流失文物追索、回归不易。比如澎湃新闻此前曾报道,2018年,一件佛首在苏富比中国佛造像专场中上拍,后因被质疑与日本学者拍摄的龙门石窟旧照中记录的石窟未被盗凿前的佛造像高度相似,疑为龙门石窟流失文物而被撤拍,但这毕竟是少数,也没有直接促成文物的回归。西方和日本的考察团曾留存下不少中国石窟在遭受大规模盗凿前的影像资料,如日本佛教史学家常盘大定和建筑史学家关野贞合著的十二卷《支那文化史迹》就保留了详尽的调查报告和大量图像,这为石窟造像出处的认定和中国石窟原始面貌的复原带来便利,但是仅依靠石窟旧影去追寻和认定文物出处依然存在极大的偶然性。
 成果|上博藏龙门石窟流散造像身首“合璧”,“数字复位”见成果
文章插图
关野贞和常盘大定合著的《支那文化史迹》一书中拍摄的龙门石窟佛本尊照片此次奉先寺佛首的数字复位,或为其他流散文物“回家”提供新的可能。据澎湃新闻所知,遭受盗凿更为严重的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近年也致力于数字复原和保护方面的探索。6年多来,天龙山石窟跟美国芝加哥大学等合作,在全世界9个国家的近30座博物馆进行佛造像的三维数据采集,并借助最新数字复原技术,让流失百年、分隔两地的造像身首合一、再现天龙山石窟旧貌。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史家珍在接受洛阳当地媒体采访时说,他们目前已和国内外多所大学、博物馆建立合作,为更多龙门石窟流散文物寻找“回家之路”,通过数字技术不仅复原石窟艺术,更让千年石窟“活”起来。(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