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封面新闻采访人员 张杰
寒冷的冬夜,我们一起见证诗歌的温暖和力量。12月9日晚,2020第四届成都国际诗歌周开幕式在成都广播电视台举行。本届诗歌周由四川省作协、四川省文联、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等支持,成都市文联、成都市文广旅局、五粮液集团公司主办,成都市文联《草堂》诗刊社等承办。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作家、诗人李舫,是受邀参加本届成都国际诗歌周的重要嘉宾。但因临时事务变动,未能前来。但是她依然高度关切着本届诗歌周,发来她的长篇致辞,表达她对成都,对成都诗歌的满满祝福。
文章插图
她首先提到,“第四届的成都国际诗歌周,已经成为中外诗人沟通心意、切磋诗艺的重要平台,碰撞思想、文明互鉴的文化事件,为无数热爱诗歌、葆有诗心的人们带来一场又一场欢聚的盛会。同时,成都国际诗歌周也让越来越多的人们感悟到成都这座城市的历史与今天、人文与自然、传统与现代,以及由此形成的优雅、包容、时尚、和谐的城市气质。在这里,我相信成都的魅力一定可以和诗人敏感的心灵共振耦合,碰撞出缤纷的诗意和多彩的诗行。”
文章插图
【 人民日报|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李舫:璀璨星河般闪耀的诗人们缔造了一个“文学的成都”】李舫(郭红松绘)
“成都万事好”,杜甫在诗中这样写道。“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李白也兴奋地吟咏。李舫深情表达了她对成都这座城市文化的理解和热爱,“三千年来,成都就像一个硕大的肺叶,吐故纳新,极大地彰显了一个世界文化名城的全部功能。对穿行在这座都市的人们来说,城市的小巷与茶馆、青石板,望不到尽头的天府之国的沃土,构成了一种闲适、平缓、雅致的生活品格。从古至今,成都的“诗国”之誉深入人心。成都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浓郁的文化气息,不是钻入历史的故纸堆,而是高调融入日常生活。考究当代诗坛和文坛,我们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诗歌是成都的一张名片。成都是属于诗歌的,是无数诗人的精神远方。诗歌是这座城市独特的语言,也隐喻着成都人诗意的生活方式。”
文章插图
李舫还发挥她强大的知识储备,梳理了成都与诗歌交融的悠久历史,“古诗人皆入蜀,入蜀必然入成都。中国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大都曾在成都留下过足迹,并由此诞生出传诵后世的名诗名句。”她从杜甫的《成都府》谈到唐诗人张籍的《送客游蜀》,谈到柳永的《一寸金·井络天开》,范成大的《念奴娇》,陆游的《汉宫春》《风入松》《成都行》,再谈到抗战八年,长期流寓四川的茅盾、叶圣陶、朱自清、老舍、张恨水、曹禺、吴祖光等,留下了辉煌的成都篇章。“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成都成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诗人、作家的栖居地,成为文学家精神上的故乡。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成都一直是一个在文学史上从未有过低落、衰竭,却一直保持在高峰姿态的城市,这是文化的奇迹。以成都和重庆两地为中心的巴蜀诗人群体是中国现代诗歌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历史上的意义,与首都北京的诗人群体不相上下。直到今天,中国诗坛最活跃、最具有影响力的诗人,也有不少出自成都。这座诗意盎然的城市始终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重镇。是这些如璀璨星河般闪耀的诗人们成就了文学的盛大,缔造了一个文学的成都。”
2020年岁末,以诗歌的名义相聚,更增添了特殊的意义。李舫说,“新冠肺炎疫情深刻改变了世界,在今天,我们更需要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沟通、互鉴,以消除偏见和隔阂,凝聚共识与信心。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情感的艺术、思想的艺术、心灵的艺术,它可以调动起人类的普遍情感,它诉诸于我们共通的精神世界,它游走于无数敏感而丰富的心灵之间,以语言的形式让我们紧密相拥。尽管文字相异、语言有别,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诗人们,依然可以在诗神的羽翼下分享灵感的火花和表达的喜悦,这正是诗歌的意义、文学的意义,也是国际诗歌节一直秉持开放、尊重、包容、理解、共享原则的原因所在。”
推荐阅读
- 农民工一幅字吸粉1.4万,人民日报都点赞,粉丝:高手在工地
- 人民日报:孩子不可不知的40个中国古代历史典故,收藏长知识!
- 1961年《人民日报》上的速写 崇明岛芦滩围垦速写
- 人民日报丨崀山抒怀:领略祖国山河之美,感悟湖湘人文之盛
- 40个不可不知的中国古代历史典故,人民日报都帮你整理好了~|高考命题源| a656
- 人民日报:古老编钟发新声
- 人民日报评出中国历史上最熟悉40首诗词(收藏背诵)
- 联名|百事可乐联名人民日报包装设计开启“热爱”模式
- 刊发|又双叒叕上《人民日报》了!这是今年第六篇!
- 整理|《人民日报》整理:一读就错的116个汉字,你读错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