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在东汉庄子为啥改姓严

诸子百家中,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谁?
相信对中国文化略有了解的读者一定知道答案,是老子、庄子,合称老庄。但要是换成东汉时期的读书人来回答,他会说是老子、严子,合称老严。
您要是反驳他,他就会拿出班固写的《汉书》来说,您瞧,这么权威的书里写的就是“老严之术”啊。
这是怎么回事?班固错了?他是明知故错。因为这里面有个避讳的问题。颇为赏识班固才能的皇帝汉明帝,叫刘庄。“庄”这个字既然被皇帝起名字用了,那就被皇上垄断了,天下的书籍中,就不能有“庄”字了。你庄周的哲学再玄奥也没用,名字得改了。为啥改成“严”字?庄严,庄严嘛。
同样的道理,楚汉相争时,劝说韩信脱离刘邦自立为王的那位谋士,史书里写的是蒯通,其实人家本名叫蒯彻。皆因为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叫刘彻,你个小小的谋士,就得改名。为啥改成通?通彻,通彻嘛。
还有,今天我们称湖北为荆楚大地,楚好理解,楚国故地大部分在湖北,但为啥前面要加一个“荆”字?唐朝学者张守节解释了,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前281年—前247年)叫嬴子楚,所以秦国要避开这个“楚”字,把楚国称之为荆。后来秦一统天下,以荆代楚成了全国的共识,后世也就荆楚并举了。
这就是避讳。民国以前,人们在写文章时,不能直接写当代君主的名字以及他所尊重的人比如父母的名字,同音字也不行,必须避开。不然轻则抓,重则杀。乾隆就因此杀戮过多人。事关人头,因此甭管什么人名、地名、官名、俗用语、寻常物名称等等,都得避开皇上一家的名讳。流弊所及,一些作威作福的地方官,也要治下的百姓避他的讳。
有个俗语叫“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出自陆游的笔记,讲的是宋时有个州郡太守叫田登,为人跋扈专制,不许州内的百姓在谈话时说到任何一个与“登”字同音的字。结果元宵节到了,本来大家要放灯,他让人贴出告示说:“本州依例放火三日。”成为笑谈。
避讳为中国特有的风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直至明清。其弊端显而易见,把古书弄乱了,一些地方让人看了不明所以:看见“端月”不知什么意思,殊不知是避秦始皇嬴政的讳,正月改端月;看见一本记录晋朝历史的书叫《晋阳秋》,名字太怪不知怎么理解,殊不知晋简文帝的母亲名字里有春字,人家本来叫《晋春秋》;看见一物叫“金樱”不知是什么东西,殊不知是避五代十国时吴越国国王钱镠(音同刘)的讳,此物原来是石榴……
不过,避讳造成古书混乱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若反其道而用之,则可以解释古书中疑涩不通的地方,还可以辨别古书的真伪和著作时代。因为避讳的字,各个朝代都不一样,不啻为特定时代的标志。比如,某人的功名里出现“茂才”了,一般就可以肯定是东汉时期的著作——为了避讳汉光武帝刘秀的名字,把“秀才”改为“茂才”。
可能有读者朋友会问,这么多避讳的陷阱,太烦了,怎么才能从根本上避开?有个捷径,看元代的书。元代帝王不管怎么评价,在避讳问题上,个个看得开:我们全家的名字,没什么可忌讳的,大家随便用。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
东汉|在东汉庄子为啥改姓严】来源:浙江老年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