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程|中国和中国人如何一路走来?史诗《中国》场景再现文明历程( 二 )


视觉声效高度还原古风古韵
《中国》很“慢”。
全片采用了影视剧或纪录片中不常见的升格拍摄,以慢镜头表现人物行为与情态。徐徐缓缓的一切,似乎都在提醒观众,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与现代氛围截然不同的古老中国。慢镜头所营造的疏离感与他者视角,也让观众跳脱出熟悉的中国历史语境,以一种新奇的眼光重新打量华夏文明的渊源与脉络。
 历程|中国和中国人如何一路走来?史诗《中国》场景再现文明历程
文章插图
但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慢”并不等同于拖沓,严格来讲这是一部节奏较快的历史纪录片,五十分钟就讲完了孔子从青涩到暮年的一生,十二集便容纳了由夏商周到隋唐的一千年历史。推动情节进展的不是具象的人物冲突或台词展现,而是大量的慢镜人物特写:鲁昭公被权贵大臣胁迫离国,孔子面对礼崩乐坏的现状,怒斥“是可忍孰不可忍”,但他的愤怒没有任何作用。孔子所面临的特殊国情与他悲愤交加的复杂情感,片中只通过他惊愕的面部表情与一段对墙恸哭的慢镜头,便解释得清清楚楚。
将复杂的时代与事件意象化、剧场化,也是纪录片《中国》慢而不沓、叙事清晰的因素。
 历程|中国和中国人如何一路走来?史诗《中国》场景再现文明历程
文章插图
为了简洁阐明各个朝代的核心问题,该片抛弃繁复冗杂的具体时代背景,将不少场景放置在剧场空间里呈现。比如为了显示礼制时代的没落,该片安排演员在昏暗剧场内演绎乞丐、小偷、鱼贩子、孕妇、恶霸等诸多形象,纯粹以人与人的互动去喻示社会逐渐滑向道德深渊的时代背景。这种化繁为简的处理方式也是纪录片《中国》古典写意美学的一大体现。
作为一部重视情景与氛围烘托的历史纪录片,《中国》有其鲜明独到的古典美学。利用画面构图和光影氛围,摄制出电影级的画面,几乎每一帧场景都可以作为独立的摄影作品。大量的画面留白与沉静古雅的色调令人瞬间回归到那个遥远而缓慢的时代,精巧细腻的构图更是展现了极具古典特色的中国写意美。
 历程|中国和中国人如何一路走来?史诗《中国》场景再现文明历程
文章插图
当然了,不讲台词,仅仅以简单几笔镜头表达内心,这对纪录片演员会是个巨大的考验。为了达到最佳效果,《中国》选用大量实力派演员,包括北京人艺、国家话剧院的老戏骨,也包括何炅、汪涵、于朦胧等观众熟悉的面孔。配合高度还原历史情境的服道化,让演员快速进入角色,无论动态静态都呈现出古雅气韵。
其中何炅还担任了该片的男声旁白配音,有别于传统纪录片客观冷静的画外音,何炅的配音情绪更充沛,风格也更年轻化。另一位女声配音由周涛担任,周涛柔和的女性声线为讲述历史增加了温度,同时她的加盟也让《中国》成为了首个采用女声配音的历史纪录片。
配音先声夺人,音效更锦上添花。日本音乐家梅林茂和中国作曲家徐鲤的强强联手,也让该片增色不少。鼓点与弦乐结合的序曲与主旋律,伴随着各个朝代人物依次出场,而当述说古人心境、时代情怀的古筝响起时,又引得观众沉浸于一场富有中国传统美学的历史遐想之中。
 历程|中国和中国人如何一路走来?史诗《中国》场景再现文明历程
文章插图
对历史永怀温情敬意,
纪录片尽显文化视野与格局
“一国之民,应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钱穆先生曾在《国史大纲》提到的这句话充满启示。
历史从来不该如逝水东流,我们今人走的每一步都踏在先人步履上,不忘过去,以史为鉴,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而纪录片《中国》所要做的也是培养国民对以往历史真实之了解与深厚之爱戴。
探讨历史,这部纪录片的一大亮点即把过往零碎知识脉络化,同时该片以小见大、以切面见时代的叙事方式,对普通观众也显得较为友好。每一个对历史有兴趣、有所知晓但不成体系的观众,都可以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用最快的方式在头脑中建立起宏阔的中华历史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