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乐视到ofo,从瑞幸到蛋壳,一个时代该落幕了( 二 )


中国互联网公司对金融的迷恋 , 越来越像一个普遍症候——从顶级巨头到独角兽企业 , 都想涉足现金贷;那些试图实现更快速增长的创业公司 , 也都想用除了常规融资之外的金融杠杆手段当强心针 。 人人都看到了金融作为杠杆的撬动力 , 以至于他们的大多数都忽视了金融的债务属性和违约风险 。 当越来越多系统性的金融债务危机发生在“以创新之名”的科技和互联网企业时候 , 彻底暴露了这些公司拿金融当吗啡的短视 。 对增长的崇拜导致了对金融杠杆的依赖 , 对金融杠杆的依赖又最终导致了挪用用户资金、伤及用户利益的债务风险——当这种扭曲的增长逻辑导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 无死角地覆盖“衣食住行”各领域的“创新型企业”的时候 , 那么它只能是一个全局性问题 。
从乐视到ofo,从瑞幸到蛋壳,一个时代该落幕了文章插图
互联网金融宣传背板 ,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是一个“资本意志”压制“企业家精神”的时代——
对金融杠杆的追逐来自对“几何级增长”的普遍渴求 。 在大多数情形下 , 指数级增长对一家科技公司当然是一个符合科学和逻辑的追求——前提是它的增长节奏和增长目标 , 被企业的创始人和企业家本身 , 以符合市场规律的方式掌控 。
而事实上 , 过去几年 , 在网约车、共享单车、智慧零售和长租公寓等领域 , 真正驱动“指数级增长”的并不是企业家的意志、用户需求和市场反应的结果 , 而是资本的意志 。 传说中的“资本永不眠” , 从没缺席过收割一个又一个他们自己强行制造的风口 。 在这个过程中 , 有被资本意志捆绑着无可奈何地往前走的企业家 , 也有从一开始就乔装打扮成企业家的资本玩家 , 更不乏资本玩家和企业家从一开始就充满默契的合谋 。 无论是哪种情况 , 都不是“企业家精神”的胜利 , 都是“资本意志”压制并绑架了“企业家精神”的结果 。
它们创造了千奇百怪、没补贴就不增长、不赚钱的“生意”:乐视卖一部手机就亏几百块 , 但它仍然在做 。 无论摩拜还是ofo小黄车 , 骑的人越多 , 单次骑行亏的就越多——如果押金不变成金融杠杆的话 , 现金流就永远是负数 。 瑞幸咖啡也是建立在大量的优惠券和补贴诱导消费的基础上的 , 否则星巴克不香吗?蛋壳公寓也一样 , 无论它再怎么瞒着你帮你背上了债 , 但看上去确实是有“免租金”优惠的 , 要不那么“漂亮”的增长数据是怎么出来的呢?就连已经在资本意志局中逃出生天的滴滴 , 也是直到这两年基本摆脱了绑架之后才真正地做了点自己的事 , 创始人才看上去更像是一名企业家了 。
当“一补贴就亏损 , 不补贴就没人用”变成乐视、瑞幸、ofo和蛋壳们的常态 , 你再怎么矫饰也很难说它是一个“理解用户需求的”和“符合市场规律”的商业 , 但这并不妨碍资本在其中游刃有余地套利——瑞幸和蛋壳的闪电上市 , 是吸取了乐视和ofo们“夜长梦多”的教训 , 背后的投资机构有了快速套现退出的可能——至于今后是不是造假败露和一地债务鸡毛 , 谁关心呢 。
资本并不真正在意科技创新 , 也并不真心拥抱“市场经济” , 过去几年 , 更多资本的意志 , 把一个原本可以按照市场规律科学成长的行业和一家公司 , 逼到一条疾速行驶的赛道上 , 用各种竞争和各种资源催熟它 , 让行业变得前所未有地“内卷” , 以求得自己的快速退出套现 , 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金钱和资源浪费——摩拜被美团收购让投资人都赚到了钱 , 但并没有带来一个更大的绿色出行市场 , 反而制造了大量的破旧单车垃圾;瑞幸也并没有真正改变咖啡本身;蛋壳公寓更是让一些年轻人的生活变得更糟糕了 。 但是它们的投资人 , 也就是资本都赚到钱了 。
“资本意志”不仅剥夺了年轻人的快乐 , 也扭曲了市场 , 剥夺了企业家的自主性和“企业家精神” 。 我们所在的这个国家、这个社会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企业家精神 , 去研制芯片、去改变零售、去用数字和智能升级农业和制造业 , 去用自动驾驶和清洁能源改变出行 , 去创造世界而不是浪费资源 。 “企业家精神”固然需要资本的支持和加码 , 但一旦资本意志凌驾了企业家精神 , 事情就起了变化 。 利用资本而警惕资本、节制资本 , 是企业家精神能够存续的前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