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怀|笔尖下的情怀南京明故宫 风雨六百年


 情怀|笔尖下的情怀南京明故宫 风雨六百年
文章插图
1934年8月12日,朱自清先生作散文《南京》,对明故宫有这样一段描述:“故宫只是一片瓦砾场,在斜阳里看,只感到李太白《忆秦娥》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二语的妙。午门还残存着,遥遥直对洪武门的城楼,有万千气象。”
时至今日,漫步在明故宫遗址上,仍能感受到明故宫建成时的繁盛与衰败后的凄凉。正是“破碎何王殿,犹余故瓦黄。空梁巢燕雀,荒草牧牛羊。王气东南尽,客星西北光。凄凉前代事,莫便说兴亡”。
 情怀|笔尖下的情怀南京明故宫 风雨六百年
文章插图
 情怀|笔尖下的情怀南京明故宫 风雨六百年
文章插图
据《明史》记载: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
秋八月庚戌,改筑应天城,作新宫钟山之阳
”。初称“吴王新宫”,后称“皇城”。皇城有六门,正门为洪武门,与都城正阳门直对;东南为长安左门,西南为长安右门,外为长安街,直达大中桥。西为西安门,东为东安门,北为北安门。皇城之内为宫城,又称皇宫、紫金城,在今中山东路南北两侧。
据《南京城墙志》记载,宫城东西宽约970米,南北长约756米,有护城河环绕。南面三门,为午门、左掖门、右掖门。西面三门,为西华门、西上南门、西上北门。东面三门,为东华门、东上南门、东上北门。北面三门,为玄武门,北上东门、北上西门。入午门为奉天门,内为正殿奉天殿,殿前左右为文楼、武楼。后为华盖殿、谨身殿。后有乾清宫和坤宁宫,以及东西六宫。
不过,宫城因选址在燕雀湖上,朱元璋晚年,便因地基下沉,出现了“前昂后洼”的严重后果,对迷信风水的朱元璋来说,这是“凶兆”,不利后代子孙。加之长子朱标、次子朱樉、三子朱棡,在7年间相继死亡,更加深了他的这种恐惧。从朱元璋《祭光禄寺灶神文》:“
朕经营天下数十年,事事按古
有绪
。唯宫城前昂后洼,形势不称,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新定,不欲劳民。且废兴有数,只得听天。
”可以看出他对已建宫殿的无奈和江山社稷的担忧。
 情怀|笔尖下的情怀南京明故宫 风雨六百年
文章插图
建文四年(1402)六月,燕军渡江直逼南京城下,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开金川门迎降。混战中,皇宫起火。这是明故宫建成以来第一把大火,大火烧死了建文帝(一说出逃南方),烧死了后、妃,烧毁了奉天殿。是年七月十七日,燕王废除建文年号,改称洪武三十五年,即皇帝位。重建奉天殿,封赏靖难功臣,诛戮建文诸臣。并将“天下读书种子”方孝孺车裂、灭十族,今明故宫遗址内有血迹石,传为其鲜血所染。
 情怀|笔尖下的情怀南京明故宫 风雨六百年
文章插图
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南京依然保留六部,由皇帝直接管辖;又置南京守备,掌节制南京诸卫所及南京留守、防护。皇城内也留有亲信大臣、太监和宫女,太子朱高炽作为监国在南京。这也就是朱高炽自登基时起,想迁都回南京的原因,只是这一计划还没实行,朱高炽便死去。此后,在其他自小在北京长大的皇帝眼里,南京皇宫显然没那么重要了。
据《明史·五行志》载:明故宫在洪熙、宣德时进行大修,其后经历了多次雨雪、大风、雷击及火灾侵害。“(明正统)十四年(1449)六月丙辰,南京风雨雷电,谨身殿灾”;“(明英宗天顺)七年(1463)正月丁酉,南京西安门木厂火,延烧皇墙”;“成化二年(1466)九月癸未南京御用监火”;“成化三年(1467)六月戊申,雷震南京午门正楼”;“(成化)二十一年(1485)五月,南京大风拔太庙树,摧大祀殿及皇城各门兽吻”;“弘治元年(1488)三月庚寅,南京内花园火”,同年“夏五月丙子南京震雷,坏洪武门兽吻”,弘治三年(1490)“秋七月壬子骤雨,雷坏午门西城墙”……但并没有停止营建与修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