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诗|朱熹这首咏月诗丝毫不输李白,全诗无一“月”字,却处处有月意

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因为它没有任何国家的界限之说,它的好与不好代表着一个人对于文字的驾驭能力,千百年来,不管是经历战火还是遭受天灾,诗人们都坚持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内心的一份情感,对未来生活寄上一份希冀。
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五千年间有荣耀时刻也有灰暗时光,不管时光如何变迁,中华儿女一直难以舍弃的就是对于写诗的热情。正是由于这种执着,在诗歌创造方面才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果。
我国诗人在写诗的时候有一个独特现象,他们喜欢借眼前之景抒发内心的感情,尤好以月亮为题目,遥寄思乡之情。例如,唐代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就借用月亮表现了对于故乡的思念之情。
 全诗|朱熹这首咏月诗丝毫不输李白,全诗无一“月”字,却处处有月意
文章插图
朱熹是宋代程朱理学的代表,他既是文学家也是思想家,这种双重身份令他的作品不仅具备抒情能力,细品起来往往充满哲理。虽然很多人认为唐诗和宋词具有明显的风格差异,即唐诗注重抒情,宋词注重讲述道理,不过,朱熹的这首诗让我们明白这句话并不一定准确。
《秋月》是他创作的一首感叹月亮的诗,其体裁为七言绝句。这首诗是朱熹在一个秋天的月夜写下的,诗人借助月光下的溪、风、夜空、云等景象,表达出自己超脱尘俗的情趣,同时也流露出自身追求皓月之高洁的志向。
这首诗开头两句让许多人在初读时可能十分疑惑,平时水都是往低处流的,为什么诗中溪流竟能越过山头呢?其实,前两句主要是在描写皓洁月光下的水中倒影,这两句诗实际上和谢灵运在《登江中孤屿》中表达的意境有想通之处。
清澈的溪水绕着青山缓缓流动,碧蓝的天空倒映在水中,显得十分澄明与纯洁,它们在水中互相融合。如果没有天地间洒下的纯白月光,诗人就不能在夜色中欣赏山水之色了。
 全诗|朱熹这首咏月诗丝毫不输李白,全诗无一“月”字,却处处有月意
文章插图
这首诗虽然名为“秋月”,但全篇的所有笔墨全都集中于描写月光笼罩下的各色景物。以往许多诗人也都描写过月亮,但很少有人能想到用这种方式来体现月色之美,这就是朱熹构思的独到之处。
翠绿的山头,澄静的夜空,悠然飘荡的云朵,飘逸的枫叶,这些都是依托能够反射景物的小溪而成,但一系列景物却无不浸染着明亮柔和的月光。
《秋月》这首诗体现了中国文人在抒发感情方面的一个共同渠道,那就是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是指当主体被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触动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通过特定事物表达出来。
运用这种手法,首先必须要仔细观察一下接下来要写的东西,争取把它们描写的仿佛就在人们眼前一样,为接下来的抒情做好准备。
在朱熹的这首诗当中,月光下的景色被描绘的很真实,让人有一种仿佛真的亲身看到一样,继而带动人们把自己感受到的东西融入景物之中,使景物具有一定的思想和感情,这样才能达到景和情统一的效果。
相比于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中国文人更喜欢借景抒情这种比较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朱熹在诗中通过借景抒情,间接表达了悠闲豁达的心境。
其实,借景抒情还可以表现出主人公各种各样的复杂情绪,主要有以下三类。第一类就是借景物抒发身世情怀感慨。古代许多文人的命运十分坎坷,即使是非常有能力的李白也曾有过不顺意的时候。这些文人在很多时候不方便直接抒发自己的情绪,因此通过这种委婉的方式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
第二种是诗人借助景物表达自己对人世的感慨。许多诗人看到特定景物时会产生一定的启发,这时他们就会借助眼前景物抒发自己对人生的看法。
第三种就是借助景物表达诗人对国家存亡的关怀。古代文人普遍接受过爱国教育,许多文人心中对天下和社稷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爱国也自然成为了诗歌的一大题材。
文人一向委婉含蓄,因此他们往往选择通过景物抒发自己的家国情怀。例如,杜甫在诗中通过描写国破、草木深、花溅泪、鸟惊心等景象,表现了他看到残破国土的痛苦心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