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见证历史 , 经历更迭
王聚奎因自小跟随其父在民间游医 , 见惯了民间疾苦 , 在宫中奢靡成风的氛围中 , 他早已有离宫之心 。于是在1901年 , “两宫回銮”在洛阳停留的期间 , 他向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请辞行医 。辞官之后的王聚奎和他的儿子王元道 , 在如今的老城西大街开办了“聚元堂药材局”从此边行医边卖药 , 就医者车马塞途 。
如此 , “京都.聚元堂药材局”便扎根于洛阳 , 也传承到了王元道的手上 , 王元道作为御医之子 , 其医术自然是炉火纯青 , 而且难能可贵的是王元道不仅在医术上出名 , 还是一位德才兼备之士 , 不似他父亲和爷爷那般医痴 , 在传承医道中他秉持家训:“贫贱不相轻”的理念 , 并敏而好学 , 与当时洛阳名医李占标、郭灿若、秦士裕、殷天章互为师友 , 共同探讨医术、医道、医德 。在他的手中“京都.聚元堂药材局”逐渐被打造成了一块金字招牌 , 而本人也被称为了民国洛阳五大名医之一 。
时光荏苒 , 白云苍狗 。“王士雄聚元堂”在风风雨雨中度过了百年 , 这百年他经历了霍乱经历了朝代的更迭 , 见证了清政府奢靡成风 , 也见证了王权的倒台 , 可谓是:俺曾见 , 金陵玉树莺声晓 , 秦淮水榭花开早 , 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 , 眼看他宴宾客 , 眼看他楼塌了 。到了第四代传人王南修和其子王奉贤的手中 , 一腔热血的王奉贤带着家族医术不顾家人的劝阻 , 跟随共产党走上了前线 , 而经营“聚元堂”的王南修 , 则是在动荡的时局 , 努力去维持家业 。然而新时代的更迭总是伴随着跌宕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尘封数十载 , 医心如初
后来在1949解放战争结束后王奉贤回到了洛阳 , 继承了家族衣钵专心从医 。在1954年的时候 , 其父王南修跟着时代的步伐 , 把四代人的努力“京都.聚元堂药材局”并入了洛阳药材局 。其本人则是有着精通药性的天赋 , 药材炮制远超常人 , 所以担任了该公司的药剂师一职 。又于1963年大跃进城市精简人口 , 王南修和王奉贤举家移居白马寺 。因为时局动荡 , 多少家庭的教育和儿童心智关爱的缺失 , 让“抽动症”患儿逐渐增多 , 从此王南修和王奉贤父子二人便在民间从医二十年 。后来1983年因落实政策 , 王奉贤又回到了洛阳市区 , 并开办了“王士雄聚元堂” 。经历了几十年的沉淀 , 这块金字招牌终于又回到了洛阳城 。
这块百年招牌 , 象征着一个家族几代人的心血 , 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 在新时代中我们都在改变 , 所以这象征着中华智慧的技艺也在改变 。在1995年时 , 曾任职于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王高森 , 从其父王奉贤手中接过了“王士雄聚元堂” 。他将自己对于西医的了解结合家族中医特点 , 将抽动症这一领域进行了破旧出新 , 使其治疗和康复更加符合现代人的特点 , 从体质和生活条件到作息习惯工作环境等一系列问题 , 进行了重新定义 , 完成了抽动症的现代化治疗 , 接纳海内外患者已达数千余人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推荐阅读
- 清朝钢轨历经百年,如今依然坚固耐用,专家:每根都是无价之宝
- 武当山上的“夺命龙头香”,百年来殉命者不计其数,如今稍有改动
- 这十多年的风风雨雨, 都可从金融危机中找到答案
- 故宫挂着一幅怪异古画,数百年人无人看懂,背后却蕴含深刻意义
- 孔府的红长凳:明朝宰相枯坐两时辰结局悲惨,几百年来只有贪官坐
- 他拿遍台湾文学奖,写过“百年孤独”式作品,最后一部却很“怪”
- 青楼女子巧出一上联,明朝第一才子至死对不上,六百年仍无人对出
- 农村俗语“老屋住人百年不塌,无人居住五年就垮”,老话在理吗?
- 他只活了30岁,因妻子的离世,被称为百年难得“最深情”的男人!
- 《人民画报》封面(1972-1977):记录风雨历程沧桑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