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入门之第五章:经典卷积神经网络

5.1 LeNet-5
LeNet-5是由有着卷积神经网络之父美誉的Yann LeCun(中文翻译为杨立昆)于1998年提出的一种经典的卷积网络结构 。 它是第一个成功应用于数字识别问题的卷积神经网络 。 在MNIST数据集上 , LeNet-5模型可以达到大约99.2%的正确率 。 作为早期的一种卷积神经网络结构 , LeNet-5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后续卷积神经网络的发展 , 它通常被认为是CNN的开山之作 。
5.1.1
LeNet-5网络结构
首先介绍LeNet-5的网络结构 , 如果输入层不计入层数 , 则LeNet-5总共有7层网络 , 网络结构如图5.1所示 。
深度学习入门之第五章:经典卷积神经网络文章插图
图5.1 LeNet-5网络结构
从图5.1可以看出 , LeNet-5总共由输入层、卷积层、池化层、卷积层、池化层、全连接层、全连接层、输出层组成 。 下面详细介绍每一层的结构 。
(1)输入层 。 一张32×32的灰度图像 , 只有一个颜色通道 。
(2)卷积层 。 将输入与6个高为5 , 宽为5 , 深度为1的卷积核进行valid卷积 , 由于输入是灰度图 , 所以卷积核的深度也是1 , 又由于是valid卷积 , 所以卷积后的结果为 , 高为28(32-5+1) , 宽为28(32-5+1) , 深度为6(因为用了6个卷积核) 。
(3)池化层 。 对(2)中卷积层输出的28×28×6的抽象矩阵进行valid最大值池化操作 , 使用6个2×2大小的矩阵进行valid最大值池化处理 , 池化层的输出结果为14×14×6的矩阵 。
(4)卷积层 。 将(3)中池化层的输出与16个大小为5×5×6的卷积核进行valid卷积 , 输出结果为10×10×16 。
(5)池化层 。 同第(3)步一样 , 对(4)的输出结果进行valid最大值池化的操作 , 输出矩阵的维度为5×5×16 。
(6)全连接层 。 将第(5)步输出的矩阵拉直成一维向量 , 这个向量的长度为5×5×16=400 , 将该向量经过一个全连接神经网络处理 , 该全连接神经网络共有2个隐含层 , 其中输入层有400个神经元 , 第1个隐含层有120个神经元 , 第2个隐含层有84个神经元 。
(7)输出层 。 因为LeNet-5最初是用来识别手写数字 , 处理的是0~9的10分类问题 , 所以它的输出层有10个神经元 。
以上就是LeNet-5的模型结构 , LeNet-5无论是在网络结构 , 还是在参数规模上 , 都相对简单 。 接下来通过手写数字识别这个经典案例具体讲解LeNet-5的代码实现 。
5.1.2
案例:LeNet-5手写数字识别
下面通过经典的手写数字识别分类问题介绍LeNet-5的代码实现 。
01
MNIST数据集展示
MNIST数据集在前面已经详细介绍过 , 该案例的目的是区分0~9这10个数字 。 在Keras框架下 , 可以通过mnist.load_data()函数加载数据集 。 TensorFlow已经将数据集准备好并且做了区分 。 例如这里的(X0,Y0)是训练集 , (X1,Y1)是测试集 。 将X0打印出来 , 可以看到这是一个6万行的立体矩阵 , 每个矩阵都代表一张图像 , 其中每张图像的像素矩阵是28×28 。
需要注意的是 , LeNet-5第一次被提出来时要求输入是32×32 , 但是这个数据集的输入是28×28 , 这并不影响对模型的应用 。 通过pyplot函数可以将训练集中0~9这10个数字展示出来 。 具体如代码示例5-1所示 。
代码示例5-1:加载数据并展示
1from Keras.datasets import mnist 2(X0,Y0),(X1,Y1) = mnist.load_data() 3print(X0.shape) 4from matplotlib import pyplot as plt 5plt.figure() 6fig,ax = plt.subplots(2,5) 7ax=ax.flatten() 8for i in range(10): 9Im=X0[Y0==i][0]10ax[i].imshow(Im)11plt.show();输出:
1(60000, 28, 28)
深度学习入门之第五章:经典卷积神经网络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