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朋友圈广为流传的一则消息让人振奋,由本土作家创作的长篇小说《生生不息》改编的同名电影剧本《生生不息》,摘得2019“夏衍杯”电影剧本奖桂冠。更让人骄傲的是:参与制作这部电影剧本并创作这部小说的作者,是从16岁起创作并发表小说,受莫言点评称赞的鄂尔多斯籍青年作家肖睿,他也同时成为首次获得“夏衍杯”文学电影剧本奖的内蒙古籍作家。让人自豪的是:故事讲述了乌审旗一个普通蒙古族家庭三代人让沙漠披上绿装的动人故事,反映了鄂尔多斯人民守护生态文明、实践绿色崛起的精神,该作品成为内蒙古唯一获奖作品,即将开拍。
如常的少言内向,如常的低调羞涩,板寸头,卫衣牛仔裤,戴黑框眼镜的肖睿与往日并无不同,在获得国家级文艺奖项后,36岁的他仍然高度自律写作、跑步完成每天8小时工作制,毫无懈怠,近日采访人员走进肖睿的生活,窥探其丰富多彩的写作世界。
“文学方式”观察生活
2014年仲夏,赶着天边即将消散的火烧云,肖睿驱车到达了乌审旗乌审召镇,开始“漫无目的”转悠观察。瞅着越野车、皮卡车、农运车,总要停下来看看,他“悄咪咪”的举动,引得过往路人侧目。当看到一辆车身掉漆严重,褐红色锈迹斑斑,却高大威猛的皮卡车,肖睿便上前“搭讪”:“你这车能进沙漠吗?”车主是位个子矮小,黑瘦精干的中年牧民,黝黑脸颊上是风沙和年月留下的深深皱纹,手指肚上是厚厚的老茧,肖睿心想,“就他了。”能进沙漠的车,不是普通轿车,即使这车破,但能看得出车子应该经常穿草原、进沙漠遭风雨的洗礼。肖睿这次来乌审召是为了小说《生生不息》搜集素材,他想亲眼看一看真正的沙漠。了解来意后,牧民热情地邀他去沙漠打野鸡。
文章插图
第二天一早,他们坐车深入草原,踏过种满柠条、沙柳、旱柳的沙地,穿行两小时后,终于找到一小片沙漠。站在高处瞭望,沙丘连绵,间或有绿色点缀,远处野鸡三五成群散步,“风轻拂脸颊,早已不是印象中风沙吹打脸颊疼得想哭的感觉,到处都是绿洲,真正的沙漠已经找不到了。”后来,肖睿把这段故事写进了《生生不息》里,而找寻的结果,是小说里以宝日勒岱等为原型的一代又一代乌审人民,经过六七十年建设绿色家园、守护生态文明换来的。
“数十次采风,数十次感动。”肖睿深有感触地说。第一次“感动”是在2014年夏天,他偶然从朋友处得知了治沙英雄宝日勒岱和她的几代亲人几十年如一日,把世界著名的毛乌素沙漠变成了绿洲。“她花一辈子做好的这件事,一下子打动了我,这简直是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和西绪福斯才能达到的英雄境界。”更打动他的一个细节是,有一天,宝日勒岱忽然在种树途中发现了一行脚印,她激动万分,以为有人进沙漠能跟她说话了,于是她拿脸盆扣住了脚印,期待未知人的出现。结果有一天,脸盆被风吹走,她失落万分,重回孤独。
“我很好奇她这几十年如何面对孤独。此前我一直在思考‘人与时间’的问题,听说这个故事后,我知道我可以动笔了。”
带着问题,肖睿一头扎进毛乌素沙漠,待了四个月,得到了几百个小时的采访素材,浏览了六百万字的文字资料。他会走进宝日勒岱和其他治沙人的生活,却只蹲在一旁默默观察,从不上前打扰。他会陪采访对象干农活、种树、打扫,观察他们怎么吃饭,怎么走路,怎么说话,甚至脸上的皱纹脉络、斑斑点点,像画家一样细细描绘。每次去观察,他都撒开网去感受,意外发现鄂尔多斯民歌这块宝藏,于是把它放在了小说里,嵌在了电影中,把这种优美的鄂尔多斯文化尽情展现给世界。
肖睿说:“在生活中,我以文学的方式向外观察,也以文学的方式向内深挖。对一个自由写作者而言,文学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里,其实就隐藏着一个作者的文学观,甚至是世界观。”经过细致打磨,2014年冬天,距离他上一本小说创作十年后,《生生不息》诞生。小说首先在《十月》刊载,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第十二届内蒙古自治区文学创作“索龙嘎”奖。2015年10月,远方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让世界认识了鄂尔多斯人民让沙漠变绿洲的传奇与执着坚守的精神。
推荐阅读
- 西莉亚·布鲁·约翰逊《怪作家》,谈论西方文豪的写作怪癖
- 民国最勤奋的作家,一生写3000万字小说,靠稿费养活3个老婆
-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为什么有一些走红的作家莫名其妙地消失了?
- 90后新锐作家周恺首部短篇小说集《侦探小说家的未来之书》出版
- 橙瓜码字100条网络小说写作经验,百万收入作家的真实经历技巧
- 长篇小说《小康之路》出版
- 知名作家:因为其父亲是侵华日军,因此他拒绝生育和吃中国菜
- “老部长”王蒙:86岁仍笔耕不辍的“一线劳力”
- 爆冷!爱潜水的乌贼居然不敌老鹰吃小鸡,遗憾失去年度作家宝座
- 只推荐好书 篇六:史上最强少儿版《西游记》,一位作家父亲送给9岁儿子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