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云普惠AI新实践:用AI模型“打包”老蛇口日常生活

12月5日 , 2020年“去!设计社区节”展览于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开幕 。 作为第四届社区节的特别单元 , 华为云与设计互联联合主办的“AI!社区智造局”工作坊 , 其成果以展览的形式在社区节亮相 。 这些融合AI技术的艺术装置的展期将持续至2021年2月 。
华为云普惠AI新实践:用AI模型“打包”老蛇口日常生活文章插图
观众体验“2020.11.27”艺术装置 。 受访者供图 。
在社区节开幕致辞中 , 设计互联开馆馆长奥雷?伯曼(Ole Bouman)指出 , 工作坊是社区艺术与建筑营造实践上开辟的创新合作 , AI作为一种方法 , 可以为人、社区、建筑的连接提供新的方向 。 华为云人工智能领域副总裁袁晶则认为 , “融合AI的艺术装置令人惊喜 , 华为云AI开发平台命名为ModelArts , 我们希望真正让AI模型和艺术形成碰撞和融合 , 期待ModelArts能成为更多艺术家的伙伴 。 ”
华为云普惠AI新实践:用AI模型“打包”老蛇口日常生活文章插图
【华为云普惠AI新实践:用AI模型“打包”老蛇口日常生活】“蛇口咩都同雷讲”艺术装置内部部分场景 。 摄影:李荣华
“AI!社区智造局”工作坊历时3周 , 参与者来自深圳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等高校 。 主办方之一的设计互联所在地蛇口是深圳乃至中国最先锋的区域 , 始终拥抱变化 。 参与者以蛇口片区作为调研切入点 , 学习云与AI知识 , 基于各自的研究背景 , 从不同维度提出装置设计的方案:
比如 , 利用AI对人脸做情绪识别 , 驱动渔网装置 , 渔网根据来访者情绪变化而起伏和变换颜色;在海上建造可漂浮的“BOX” , 对船的形象与汽笛声音进行多模态的学习识别 , 并作出反应;用华为云存储能力建立蛇口声音博物馆并建立白噪音的AI识别模型;采集蛇口市场居民运动轨迹 , 用AI转译成为艺术装置的运动轨迹等 。 方案天马行空 , 充满想象力 。
据悉 , 本次优选方案在多方的支持下制作完成 , 设计互联邀请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作为艺术顾问 , 指导学生进行方案设计与艺术表达 , 华为云技术团队指导学生上手使用ModelArts 零代码AI开发、运用HiLens Kit端云协同设计 , 通过1周时间艺术装置落成 。 最后 , 业界专家、学者从AI技术、学术、艺术和社会价值四个维度评选出两个最优方案——“蛇口咩都同雷讲”及“2020.11.27” 。
华为云普惠AI新实践:用AI模型“打包”老蛇口日常生活文章插图
“蛇口咩都同雷讲”艺术装置内部部分场景 。 摄影:李荣华
其中 , “蛇口咩都同雷讲”艺术装置缘起于调研中遇到的一个“老蛇口”家庭 , 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陈炳有是渔一村的村民 , 他曾在船队的父亲告诉他渔村过去的事情 , 80后的子女则回忆起吃住都在船上的童年时光 。 这些蛇口故事成为了小组创意的起点 , 从蛇口人的“记忆”与“日常”出发 , 将收集到的蛇口故事的声音素材降噪后上传OBS(对象存储服务) , 运用华为云云建站的方式开放出来 。 在这个“剧场”里观众也能参与互动 , 上传属于自己的“蛇口之声” , 建立具有开放性的云上声音剧场 。 除了故事 , 蛇口的日常声景也很丰富 , 渔港汽笛声、渔市叫卖声、海边栈道嬉戏声 , 经ModelArts可以训练出一个属于“蛇之声”的AI模型 , 听音可以识别 , 达到创作者记录独特的蛇口生活的目的 。
而艺术装置“2020.11.27” 将视角聚焦于城市变迁的微缩社区:蛇口市场 。 小组使用华为云HiLens Kit在蛇口市场收集视频素材 , 以人形识别模型对素材进行识别 , 抓取人与档口距离数据 , 将人形定位点连成人流曲线 , 形成立体化呈现 , 模拟空间体验 。
中国建筑学会学生分会秘书长曲菲教授认为 , 人的记忆会消散 , 机器的记忆会长存 , 从一个浪漫科幻的论点入手 , 方案生成充满了对人性的关怀 。 装载了AI的艺术装置再现市场曾经某一天的熙熙攘攘 , 是数据理性与人文感性的一次很好的结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