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再观“班簋”,从晦涩的铭文中,发现了一位鲜见于史册的功臣

大家好,我们的搞笑飞哥裁缝铺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在上一篇讲“康王时代”的故事中,咱们曾提到那周初盛世的光环下也隐藏着一些隐忧。这其中一条隐忧就是康王在位的二十几年中,先后有多位重要的贤臣离世,以至于姬钊在临终前都无人可以托付后事。而这些贤臣之中,姜太公、燕召公、周公长子伯禽咱们都在之前介绍过,大家应该比较熟悉了。可唯独有一位毛懿公似乎并没有太提及到,那他到底是谁呢?他又有何功绩可以算得上是周初的贤臣呢?今天,笔者就给大家闲叙一番。毛懿公,可以简称为毛公,在笔者翻看的众多史书里对他的记载真是少之又少。并且,除了《竹书纪年》里曾明确地提到毛懿公这个称谓以外,其他史料中把毛国的历代国君都称作毛公或毛伯,读起来真是很难分清他们到底都是谁。再加上无论是《史记》、《尚书》,还是《春秋》、《周书》中都没有太多毛国的资料。所以,连笔者在编写“诸侯建国录”及“诸侯国史话”时,都没能将毛国的故事编撰成合集来为大家讲述,实在有些无奈。那咱们真的就无从知晓毛懿公到底是谁了么?
 发现|再观“班簋”,从晦涩的铭文中,发现了一位鲜见于史册的功臣
文章插图
《竹书》中关于毛懿公的记载大家还记得笔者在讲武王大封天下时提到过,他曾把自己的弟弟姬叔郑封在了毛国,因此以国名为姓氏的话,叔郑也被称为毛叔郑。并且,据《史记·周本纪》记载,毛叔郑在武王即位的大典上,还承担了“奉明水”的重要工作,莫非毛懿公就是他这位毛国的首任国君么?起初,笔者跟很多史学界前辈一样,也把毛叔郑作为毛懿公来看待,认为毛叔郑这位毛公,以及《尚书·顾命》中提到的毛公,都是《竹书》里说的毛懿公。但是,随着翻看的资料更加广泛,一件曾经收藏于清宫的礼(祭)器 “西周班簋”吸引了在下的注意,器身上那晦涩难懂的铭文,似乎正能替咱们揭开毛懿公的身份与功绩之谜。不如大家就先随笔者来了解一下这“班簋”和它上面的铭文吧。
 发现|再观“班簋”,从晦涩的铭文中,发现了一位鲜见于史册的功臣
文章插图
班簋修复前的样子“班簋”,又被称为“毛公彝”(彝,是古代宗庙祭器的泛称),因其最初由西周毛国国君毛公班命人铸造而成,遂得此名。如上文所说,这件祭器曾收藏于清宫之中,相传是乾隆皇帝的心爱之物,特收录在《西清古鉴》之中。后来随着清末战乱,“班簋”流于民间,并在辗转中被损坏遗弃。幸得文物专家在金属回收站中及时发现,经过修复后才重新恢复了它往日的模样,现保藏在首都博物馆内。至于“班簋”上的铭文,全篇不到200个字,可正是这不长的一段文字,却引发了史学界不小的争论。争论的焦点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这段铭文记载的是什么时期的历史,另一方面则是铭文中提到的“毛公”、“毛伯”、“毛父”、“班”等到底是不是同一个人。关于各位史学界前辈是如何争论的,由于篇幅的原因,笔者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喜欢探究的朋友可以去查阅一下。而今天在这里,在下仅把自己理解的这段内容叙述给各位。
 发现|再观“班簋”,从晦涩的铭文中,发现了一位鲜见于史册的功臣
文章插图
班簋铭文拓本笔者认为这段铭文记载的历史应该发生于成王亲政后,说的是成王派兵多次清剿东夷叛军残余势力中的一次。铭文的主人公并非毛公班本人,班只是这次清剿行动的参与者和记录人,而其统率则是班的父亲,也就是铭文中的“毛公”、“毛伯”和“毛父”(三种称呼,但都说的是一人)。再根据毛公班活跃的时期是昭王、穆王时期,正好紧邻于康王时代离世的毛懿公,所以笔者大胆猜测这位清剿行动的指挥官正是毛懿公。因此,笔者理解的铭文内容是:班的父亲毛懿公受到成王的重用,接替了虢城公的职务来都城辅佐、守护天子。由于东夷叛军的残余势力仍然存在,成王便任命毛懿公领王师出征,并由吴伯、吕伯以及班率领的三支诸侯部队与其配合,用了三年时间平定了东国。联军取胜后,班为纪念此次胜利,特意命人铸造了这件青铜簋,并把此事刻在了器身上。这便是毛懿公的主要功绩。可是,笔者你说了半天,只是说清楚了铭文记载了毛懿公的功绩,并且毛懿公是毛公班的父亲,却没有说明白毛懿公和毛叔郑到底是不是同一人呢?这一点咱们还得从铭文中发掘,铭文中有一句“不丕丮皇公,受京宗懿釐,毓文王王姒圣孙”,不就是在说受封于京宗(王畿)内懿釐之地的毛懿公乃是文王的圣孙么。而毛叔郑乃是武王的弟弟、文王之子,所以毛懿公不应该是毛叔郑,反而是叔郑的儿子才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