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清华大学官博发布清华学生的作息表,每天只睡5小时?这种作息方式是否在透支身体( 二 )


以下是想法原文:
一直琢磨一个概念,叫“消磨”。人到中年,很多人回头一看,发现自己的雄心壮志都消磨在柴米油盐酱醋茶里了,或者是消磨在繁杂琐碎的工作里了,人们想象有所作为的人是不消磨的。其实我觉得这是一个误区,除了一些真正日理万机的大佬,或者苦心孤诣的学者,大多数人,不论成就高低,大多数时间其实都耗散掉了。年薪百万也好,年薪两万也好,吃喝拉撒,衣食住行,孩子上学,老人看病,都是免不了的。讲两件小事,第一,有一年双十一我去陆家嘴一家高大上的外资公司拜访,全司员工,从中国人到外国人,无心工作,一天都在淘宝上;第二,跟某企业家去一个偏远的地方,这企业家平时工作分秒必争,为了节省他半个小时时间,他的团队可能要加班加点工作好久,但是可巧偏远的地方没有合适的飞机,开车去的,路上走就走了四五个小时,那没办法,也得干耗这么四五个小时。请诸位放心,我们平时耽误时间的地方,比我们优秀的人也会耽误,只多不少。
真正的竞争,不是以一天24小时为单位的,而是以一天两三个小时为单位的,你在那核心的两三个小时里输出的东西,或者输入的东西,才是决定性的,剩下的时间,说句不好听的,大佬蹲坑的时间跟你我没有显著差距,谁都得蹲。这听上去是莫大的安慰,因为不是我们一天努力8小时,人家努力24小时,我们绝对的时间差是不多的。但细思恐极的是,如果大多数人每天都得扣除吃喝拉撒睡的16个小时,我们每天额外打打混,只有一个小时干有用的事情,而有些人花了五个小时,那就不是24/8=3那么简单,而是5/1=5。
我发现,大多数普通人,在大事上,投入的时间太少了:寒窗苦读十几年,报志愿花三十分钟;大学吭哧吭哧学四年,找工作前一个月发现想转行,找工作用的知识都是俩礼拜时间从百度文库里学来的;跟人合作不搞定人,点灯熬夜把自己的工作精度搞成0.1,结果自己上下游的精度都是100,你就穷忙了。寒窗十年固然重要,但是研究志愿三个小时的人,对比研究了三十分钟的人,那是不一样的。上大学,有的人考前三天临时抱佛脚,有的人考前九天临时抱佛脚,人家为啥拿奖学金?因为人家有效学习时间是你的三倍。
不是说你每天柴米油盐酱醋茶了,大神们每天连呼吸的时间全努力了,还真不是,回头数数,在承认每天必须有16个小时是消磨耗散掉的情况下,你每周有多少时间投入在真正有用的事情上?如果你的答案是10小时(非常有可能),那么,创造一个比你成就大三倍的大神,只要每周30小时,也就是每天不到五小时的事儿。你会发现,哇,原来大神也追剧啊,原来大神也玩儿游戏啊,可不是么,一天有五个小时是有用的,就能战胜99%的人,剩下将近二十个小时,拿来上街要饭,也不妨碍人成为大神。
———
结尾说句刺痛人心的成功学鸡汤:什么叫优秀?什么叫奋斗?奋斗不是一天只睡五个小时,然后努力19个小时。奋斗是一天努力俩小时及以上,优秀是一天努力四小时及以上。
一天努力19小时,从统计学意义上说,没有人能做到,所以大家看这种鸡汤看得乐呵呵。但我告诉你,隔壁老王一天努力仨小时,你一天努力一小时,这种程度收益还没有边际递减,几乎是线性的,那么老王几乎可以肯定做成三倍于你的事情。开心吗?
■七年前这张作息表出现的时候,是当做一个正面典型来宣传的,当时社会对它的接受度也很大。很多清华学生的反应是“与有荣焉”,“校强我渣”,“吾辈榜样”。
如今这张作息表在互联网上出现的时候,舆情已经默认其是一个不被提倡的生活方式了。即使是回答中的清华学生,主要言论也都是“代表不了清华”,“不要污名化清华”,“大多数清华学生也是正常人”。
说明什么?说明我们这个社会正在变得健康,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正在回归。

■北大学生:我们的校领导很伟大,他教给我们不要乱说话。清华学生:那算什么,我们的校领导试图教我们不要睡觉!当年写这个笑话时我还觉得说的有点过分了…
没想到这么快就成了现实…
“同学们!”校领导在讲话中说,“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你们每天睡三个小时就够了。”“我们会猝死的!”有人在台下喊道。“你以为我们没想到吗!”校领导生气地回答,“我们讨论决定在每个宿舍楼下安一个AED设备。”AED安装好了,官方就真的开始鼓吹熬夜了。
三点睡,八点起,周末死在被窝里。饭不吃,脸不洗,去上早课还来得及。(毫不正经的分界线)
嘛,不过话说回来,大部分时候还是能睡够八小时的(某些专业可能除外吧)
【怎样看待清华大学官博发布清华学生的作息表,每天只睡5小时?这种作息方式是否在透支身体】比较坑的点在于
闲着没有事情干忙起来就要连轴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