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为什么发达国家不流行移动支付?无现金时代有多危险( 二 )


说到信用 , 信用卡制度也是将个人信用聚合起来的方式 , 从第一张信用卡开始 , 银行便会通过借款金额、还款周期、是否逾期等数据核算用户的信用点数 。
别小看这些信用点数 , 它牵扯到教育、就业、贷款等生活的方方面面 , 良好的消费习惯自然也就会带来更便利的生活 , 这一点可是散乱无章的移动支付做不到的 。
信用卡生活支付便利不能以牺牲隐私安全为前提中国用户在注册支付软件账号的时候 , 免不了要输入手机号码、绑定银行卡 , 在实名认证的网络要求下 , 身份证号、家庭住址都要明确的写进账号里 , 如此“透明”的个人信息 , 很容易被黑客和不发分子利用 。
所以 , 每逢双十一或者大型购物节 , 商家们都会通过视频、详情页、货品卡片等多种途径再三和客户说明 , 如果有人通过电话联系退款或者返现事宜 , 这些都是诈骗的一种手段 , 千万不要相信 。
社会新闻中也经常警告市民 , 单身女性在网络购物时 , 一定不要随意丢弃印着家庭住址的快递盒 , 否则容易被不法分子盯上 , 成为入室抢劫的主要目标;在采购商品时 , 因为快递服务投诉被找上门寻仇的也经常出现在社会新闻中 , 成为人们关注和讨论的焦点 。
在大数据统计的加持下 , 一个网络用户衣、食、住、行 , 通过移动支付被统统记录和分析 , 人们经常戏称 , 手机好似在大脑中装了监控器 , 想要去哪、吃什么、买什么东西 , 不用搜索 , 购物软件会主动向你推荐 , 其实这就是大数据在幕后操作的结果 。
身份信息伴随着移动支付便利而来的就是巨大的隐私泄露 , 网络中充斥着钓鱼木马、诱导链接等“陷阱” , 有一项数据统计显示 , 中国手机用户遇到的安全问题中 , 诈骗类陷阱高达88.3% , 是占比最高的安全问题 , 近年在中国遭到支付诈骗的用户也在不断攀升 。
美国等发达国家所支持的信用卡或现金消费 , 无形之中保护个人隐私 , 不像我国随便一个流动摊贩都可以通过扫码支付 , 要知道一个商家所牵扯的可能是无数的购物用户 , 私人摊贩自然也不会像银行一样有任何网络安全措施作保障 , 如此一来 , 个人隐私泄露很有可能在移动支付的普及下 , 达到无孔不入的地步 。
美国人素来看重个人隐私保护 , 今年被称为“最严厉、最全面的个人隐私保护法案”——《加利福利亚消费者隐私法案》出台生效 , 是美国最具代表性的隐私立法 , 此项法案针对那些在加州开展业务 , 同时在业务中需要对用户个人信息收集和处理的企业 , 明确了此类企业对用户的信息有保护责任 , 并提高了隐私保护标准 , 那些违反标准和泄露用户信息的企业将面对罚款处罚 。
个人信息保密手机依赖、人口老龄 , “无现金”交易的潜在危险中国之所以移动支付盛行 , 首先依靠的是庞大的通信基站 , 就4G基站而言 , 我国有500万座 , 美国仅有20万座 , 地广人稀的美国 , 自然没有网络条件全面支持移动支付 , 信用卡和现金支付必然成为首选;
未来5G基站的设定我国接近600万座 , 而韩国仅有30万座 。 中国如此广阔的网络覆盖 , 会让移动支付几乎达到普及状态 , 也是可以理解的 。
即便如此 , “无现金”还是存在潜在危险的 , 智能手机在刚刚开始问世的时候 , 被人戏称为“好男人”标配 , 意思是一旦手机没电就什么都做不了 , 只能赶紧回家充电 。
5G基站智能手机发展到现在 , 电池容量不断增大 , 可还是有很多人随身携带充电器 , 或者满大街找寻充电宝 , 很大的原因就是 , 一旦手机没电 , 移动支付便无法操作 , 而对于现在浑身上下找不出一张现金的人们 , 无疑是可怕的 。
虽说移动支付的盛行让伪造假币案件锐减 , 但传统的现金交易 , 是通过双方的共同监控下同步完成的 , 就是所谓的一手交钱 , 一手交货 , 移动支付却让诈骗分子以网络延迟、伪造虚假交易等借口和方式钻了空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