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馆|陈佩斯重回央视舞台:他的进退,从不看时代的脸色,消失22年( 三 )
为了梦想 , 这种做法很是潇洒 。
但在当时的环境下 , 要拍一部“娱乐片”何等困难 。
文章图片
第一部电影《父与子》 , 陈佩斯写完剧本 , 到各个影场自荐 。
都被拒绝说:“这种电影我们不做 。 ”
陈佩斯把心一横:“你们不做 , 那我自己来做 。 ”
他成立公司 , 拉投资 , 拍电影 。
接连推出《父与子》、《少爷的磨难》、《二子开店》等一系列喜剧电影 。
尽管在今天看来 , 陈佩斯开创了内地喜剧电影类型先河 。
但在当时 , 却叫好不叫座 , 负债累累 , 欠了几百万 。
陈佩斯只好抽时间去走穴做商演 , 填补债务 。
不管有多困难 , 陈佩斯似乎从来都不在意外部世界的节奏 。
当主旋律电影盛行时 , 他拍喜剧 。
当春晚流行相声时 , 他搞小品 。
在剧场还黑着灯的年代 , 他却做起了话剧 。
陈佩斯的进退 , 从不看时代的脸色 。
离开央视后 , 陈佩斯沉寂了几年 , 在山间打磨自己的作品 。
但很快 , 他就将喜剧带到了话剧的舞台 , 继续诠释着小人物的喜怒哀乐 。
文章图片
2001年 , 他带着自导自演的话剧《托儿》重新回归观众视野 。
首场上座率就高达95% , 大获成功 。
随后 , 他又制作了《亲戚朋友好算账》、《阳台》、《雷人晚餐》、《戏台》等多部话剧 。
累计巡演超过500场次 , 观众超70万人 , 在当时低迷的中国话剧界 , 投下了一颗颗重磅炸弹 。
其中作品《阳台》 , 更是被上海戏剧学院选为经典教学案例 。
文章图片
陈佩斯用行动证明了 , 只要有才华 , 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会被埋没 。
更可贵的是 , 这些作品里犀利地针砭时弊 , 又不失积极 。
比如探讨拜金主义之下 , 人生存的基本权利 , 劳动者的劳动权利和酬金 , 以及剩余价值等 。
直到今天仍然没有过时 。
用陈佩斯自己的话来说 , 就是“把背对阳光的地方写透 , 就见到了阳光” 。
文章图片
多年来 , 陈佩斯在戏剧领域深耕细作 , 日臻完善 , 成了“一骑绝尘”的领先者 。
有人感叹:“像陈佩斯这样专业系统研究喜剧理论 , 并有多年舞台演出经验的人 , 在中国 , 找不出第二个 。 ”
确实 , 当太多的人将喜剧肤浅地理解为插科打诨 , 嬉笑怒骂 , 或是一堆噱头与笑料堆砌的时候 。
陈佩斯却始终保持初心 , 一直在思考并寻求着对“喜剧”更深远的探索 。
文章图片
05
FIVE
世界纷纷扰扰 , 面对一路的指手画脚 , 要真正做到坚持自己 , 谈何简单 。
但 , 陈佩斯做到了 。
即使多年来耕耘喜剧事业 , 却在小品、喜剧、话剧等奖项方面颗粒无收 。
陈佩斯还是一如既往的硬气:“我是一个干净的人 。 ”
“我就是要对成人世界的规则说NO!”
但也许 , 这就是曲高和寡 。
在一次采访中 , 陈佩斯平静地说道:“我做喜剧的时间特别长 , 特别专注 , 下的功夫比别人多 。
对它的认识也深 , 能力也强 。
很多东西业内人一时半会儿理解不了 。
0几年的时候 , 创作还能找朋友商量商量 , 能让人给问住 , 能被点出破绽 。
现在做喜剧 , 已经没有对手 , 没有可以切磋的人了 , 真的很寂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