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双11”消费金融战场转移:自营商城崛起( 二 )


一位信用卡研究人士则透露:这种方式虽然银行并不赚钱 , 但可以保持存量卡至少2年的活跃度 。 而电商平台亦可通过分期产品 , 获得用户围绕借贷行为的各类数据 , 稳赚不赔 。
有所默契的是 , 在监管对联合贷作出更加严格要求的背景下 , 今年无论第一梯队的电商系金融科技公司还是相关合作银行 , 对支持“双11”的消费信贷规模、增长幅度等均讳莫如深 。
而在此背景下 , 一些金融机构也试图摆脱简单的“资金通道”的角色 , 开始将更多精力放在自营商城上 。
除了前述头部消费金融公司 , 一家北方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高管就向采访人员透露:今年“双11”主要联合合作银行面向下沉市场的“白户”做免息贷款体验 , 商城免息分期 。 “线上有些存量场景 , 低价给银行促活 , 线下和银行联合开发 , 银行出商户资源 , 消费金融公司出科技和风控 , 帮助银行开发下沉市场的场景资源 。 ”
分期场景、消费态度面临反思
值得注意的是 , “双11”消费信贷狂欢的同时 , 短时段内大量流量涌入 , 使得优质客户和羊毛党、黑产并存 , 给电商平台和金融机构带来了IT、风控等一系列挑战 。
据采访人员了解 , 在此前多年的“双11”中 , 由于资产优质性 , 存在一些机构为大促调整风控标准和模型的情况 , 额度提高或者规定过审率并不鲜见 。 不过 , 在经济增速下行和疫情冲击的大环境下 , 不同平台的风控能力存在较大差异 , 照猫画虎式的提额、放水是否存在潜在风险也需要警惕 。
金融科技公司在发力消费金融领域时 , 往往会推出“花借组合” , 花是消费分期、借是消费信贷 。 通常“花”比“借”需要更复杂的场景、生态和风控要求 。 “双11”期间 , “借”类资产并不会有太明显的蹿升 , 主要还是“花”类资产的爆发 。
一家互联网银行高管就曾指出:平台越大越复杂 , 需要庞大的数据库和数据分析团队 , 更需要数据的互联互通 , 建立完整的监测体系 。 “买家端需要考量用户的下单分布和频率 , 下单是否符合客户画像 , 防止职业刷单手;也需要勾勒买家之间用户社交关系 , 防止职业刷单团伙 。 卖家端则需要同类品牌比价、根据过往数据考察价格和成交量是否在正常区间内;客户分布和新客户占比是否合理、物流运单、退货率是否正常等 。 ”
他向采访人员表示:“双11”期间针对卖家进行授信 , 除非能拿到过硬的数据 , 否则很难预测销量 , 所以在风控策略上会正常对待 , 不会刻意放款或收紧 。 “服装服饰类商家真正的资金需求在8月 , 要抢工厂资源和原料 。 而家电等贸易类商家 , 由于价格波动大 , 会在销售前才备货 , 但由于要抢仓库 , 一般是10月中下旬 。 因此 , 商家的融资需求不在‘双11’ , ‘双11’反而普遍流动性充裕 。 ”
在他看来 , 大多数中小平台以为只要自己有流量 , 卖得出去货 , 配个十几人或几十人的团队就能把消费分期做起来 。 这种观点只看到了电商分期规模化的高效率 , 但却忽视了金融级账户的建设 。
即使手机等3C产品分期一类的优质资产 , 也并不是万无一失 。 前述电商平台人士就向采访人员直言:手机分期场景并非是稳赚不赔的场景 。 一部手机的使用寿命基本在一年半左右 , 还没还完分期可能已经换手机了 , 后期的欠款或者合约话费都存在逾期可能 。
事实上 , 在“双11”的特殊节点上 , 对消费和信贷的反思也在持续 。 一位金融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就向采访人员表示 , 现在看到提额的短信都很紧张 。 此前 , 他的一次信用卡支付竟然被某家机构操作成了消费分期 , 测算下IRR已到了24.7% 。 在他看来 , 收入才是还款的根源 , 经济下行的压力最终会从企业传导到个人 。
采访人员注意到 , 就在“双11”当天 , 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在第十五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上强调:应将“负责任金融”的理念贯穿始终 , 要加强金融宣传教育 , 倡导理性消费文化 , 不得进行诱导式放贷 , 相关产品要符合消费者的真实需求与风险承受能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