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心理|有生命的=更容易被记住的——对生命性事物的记忆优势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有生命的=更容易被记住的——对生命性事物的记忆优势
作者/编辑:水金z
回顾一下今天一整天
看见了哪些事物?
经历了什么事件?
本文插图
在你能回想起来的内容里 , 是不是大多数都是有生命的事物 , 大多数事件都与有生命的事物有关呢?日常经验与心理学研究结果都表明 , 成年人能够更好地记忆有生命的事物以及与有生命事物相关的事件 。
对于这种现象 , 研究者们提出了一种可能的解释:生命性监控假说——我们的认知系统能够更好地注意到环境中有生命的事物 , 这种对有生命事物高度敏感的认知机制 , 有利于我们规避危险(猛兽)、寻找食物……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更好地生存与繁衍 。
本文插图
根据生命性监控假说 , 这种对有生命事物以及与有生命事物相关事件的敏感性是我们通过 进化获得的 适应性机制 , 因此 , 相关记忆的优势应该是与生俱来的 , 在生命早期就可以被观察到 。 也就是说 ,我们应该可以在年幼儿童身上 , 也观察到与成年人类似的 , 与生命性有关的记忆优势 。
但是其实也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成年人与生命性有关的记忆优势并非与生俱来 , 而是 学习与经验逐渐累积的结果 。 如果是这样的话 , 由于没有足够的经验积累 ,年幼儿童应该不能在生命性相关的记忆活动中表现出与成年人类似的记忆优势 。
本文插图
这两种不同的解释引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小朋友们是否会和我们成年人一样 , 对有生命的事物以及与有生命事物相关的事件记得更好?
一项 2020年发表在 Cognition 的研究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 在这项研究的第一个实验中 , 一些 成年人接受了一项动作序列记忆任务测试 。 对于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来说 , 动作序列任务中的目标物体是一只灰白相间小狗(有生命) , 而另一部分人的目标物体是灰白积木(无生命) 。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小狗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积木
咦 , 为啥图片上的小狗不是灰白色的?研究者把实验一里用的那只灰白小狗给弄丢了 ,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 , 其实是实验二里使用的棕白色小狗~
在没有告知他们之后要接受记忆测试的情况下 , 实验员会以固定的顺序向他们展示动作:①用绿色小棍子(上右)轻轻敲击目标物体3次;②把目标物体从红色塔(上左)的底端移动到顶部 , 再从另一个方向下来;③将目标物体放到蓝色方块(下中)上;④用黄色的线轴(下右)绕目标物体转两圈 。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然后 , 在测试阶段 , 研究者要求这些观看了动作序列的成年人模仿自己刚刚看到的动作序列 。 结果发现 , 成年人确实对与有生命物体相关的动作序列记忆得更好 , 这与之前的其他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
推荐阅读
- 文玩|文玩界为啥会有“赌徒心理”?都是为那一丝丝的希望铤而走险!
- 心理学|心理咨询为何要收费?我对来访者的忠告
- 董方卓|行为心理学:一个女人要是长期没男人,有3个特征尤为明显
- 整形|保底8000元变成整形损失5万:心理偏差是怎么把人带到沟里去的
- 笑里藏刀|职场故事——笑里藏刀之人有多可怕?令心理学硕士情绪崩溃
- 大学生|同是心理师,为什么《沉睡花园》“躺赢”?
- 心理学|职场中实用和常用的九大心理学效应,了解一下!
- 明水|今年你开始冰钓了么?冰面尚薄,不要抱有侥幸心理跟风去赌命
- 赛博朋克2077|心理测试:凭感觉选一朵花,测出你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女人吗?
- 纹眉|心理学:如何将恐惧情绪转化为积极上进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