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专访|黄灯《我的二本学生》:大学四年,他们从未停止内卷( 三 )


“我在写作时并没想到‘社会学热’ ‘非虚构热’ , 我只坚信我所关注的问题非常重要 。 它是一份纪实性文本 , 除了对校名和人名做了处理 , 作者的能动性非常之少 。 ”
纪实性文本的“静止性”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 一位被写进书里的女学生就告诉黄灯 , 自己这两年日渐安稳 , 回头再看2018年之前的记录竟有些难以置信 。 “当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和心态改变了 , 再回头审视以前的生活 , 他/她会觉得‘这是我吗’ 。 生命总是开放的 , 动态的 , 它和相对静止的文本会有碰撞 , 但这也是记录有意思的地方 。 ”
最让她意想不到的是一些来自“211”“985”毕业生的反馈 。 往往在一次分享活动结束后 , 她会留下来和在场的主持人、媒体人多聊一会 。
“这些孩子大多来自名校 , 也是‘80后’、‘90后’ 。 有一个说 , 以前她看不到二本学生这一群体 , 以为一本学生已经到处都是了 , 她突然发现同龄人还有另外的生活图景 。 还有一个说 , 她总觉得上名校全靠自己努力 , 但现在感慨拥有经济稳定的家庭和开明的父母是多大的幸运 , 她不再将一些人的失败简单粗暴地归咎于‘不努力’ 。 ”
这些声音是黄灯在写《我的二本学生》时完全没想到的 。 她惊喜的是 , 这些年轻人依然会自发地思考问题 , 依然有感同身受的共情能力 , “他们眼里是有光的 。 ”
【大学|专访|黄灯《我的二本学生》:大学四年,他们从未停止内卷】(本文来自澎湃新闻 , 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