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杂志|张颐武:“打工人”是一种新的认同,内核是奋斗精神( 三 )


中国年轻一代也有类似的心理 , 觉得老一辈成长在中国改革开放最快的阶段 , 现在上升渠道少了 。 这种希望改善现状、获得更美好生活的心理 , 实际上是全球普遍存在的 。
中国青年杂志|张颐武:“打工人”是一种新的认同,内核是奋斗精神
本文插图

但和西方年轻人不一样的是 , 中国年轻人虽然也有这种抱怨 , 但基本上还是愿意努力去打拼的 , 而不是直接“躺平” 。 现在中国不少年轻人20多岁还在大学读书就开始创业了 , 两三年卖掉了公司就实现了财富自由 , 甚至可能还多次创业成功 , 成为了不起的企业家 , 这种事情在我们那个时代是根本不能想象的 。 这说明中国发展还没有到底 , 有向上发展的空间 , 所以年轻人依然可以充满希望 , 觉得我只要努力干 , 一定能上升 。
从那些流行的“打工人”段子里 , 我们也看到 , 年轻人更多的是在吐槽自嘲 , 但并没有强烈的怨气 。 所以说 , 中国社会的整体氛围还是积极向上的 , 年轻一代自嘲的同时仍然觉得未来是可以期待的 。
《中国青年》:您曾提到 , 社会应该给予“打工人”更多的关怀 , 您觉得有哪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呢?
张颐武:总结起来 , “打工人”面临两个“不足”:一是事业上实现不足 , 无论在什么岗位上 , 很多“打工人”对自己的期许都很高 , 但是社会只有有限的上升空间 , 所以大部分人在事业上有不安感;二是“打工人”在生活上完成不足 , 其实就是对物质条件不满 。 比如说对于很多“北漂”年轻人来说 , 他们就希望在北京有一套房 。
所以社会给“打工人”的关怀 , 一是心理上的关怀 , 让“打工人”在精神上有更多的出口 , 获得安慰 , 比如设置更公平的竞争机制 , 让“打工人”能看到上升的渠道 。 另外一方面 , 在物质上也要给予“打工人”更好的物质保障和福利 , 比如北京现在推出的这种价格相对便宜的共有产权房 。 这两方面都是社会需要不断地去关怀 , 需要长期努力的 。
网络快餐时代 , 很多流行语半个月就没了 , 但我觉得“打工人”的段子还会不断地衍生 , 因为它触动了社会心理上一个非常敏感的部分 , 也有非常广大的社会群众基础 , 引起的共情非常多 。 “打工人”的爆火说明我们社会仍然具有向上的动力 , 也让我们的社会更加重视自身的问题 , 对我们思考如何推动社会发展、如何关怀年轻人具有借鉴意义 。
监制:皮钧
责编:申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