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江门95后女生和母亲的这本“治疗笔记”,火了!

“风吹过患处 , 痛觉敏感”“所剩药量不足两天”……初看这内容 , 您是否以为这是某位医生的临床笔记?其实不然 , 这是84岁杨婆婆的“治疗笔记” , 记录者是她52岁的女儿和23岁的外孙女 。
疼痛|江门95后女生和母亲的这本“治疗笔记”,火了!
本文图片

疼痛|江门95后女生和母亲的这本“治疗笔记”,火了!
本文图片

专业的“治疗笔记”清晰记录外婆病情变化 。
这几日 , 这本“治疗笔记”凭借清晰工整的字体和专业细致的描述 , 在江门市中心医院医生朋友圈迅速走红 。 老人的外孙女谭婉华说 , 这是外婆患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后 , 她和妈妈每天必做的功课 。
A 为给医生提供参考 , 母女俩每天坚持写“治疗笔记”
3个多月前 , 杨婆婆患上右侧腰背部带状疱疹 。 在当地医院治疗后 , 虽然疱疹治愈了 , 但由于疱疹病毒损伤了神经 , 以致轻轻地触摸 , 如穿衣或风吹过 , 都会产生如针刺、刀割般的剧烈疼痛 。
“原本坚强的外婆 , 变得像个孩子一样无助 。 ”谭婉华说 , 每次看到她痛得大喊大叫的样子 , 自己和母亲都特别难受 , 但又不敢给她乱用药 , 只能不停地安慰她 。
为了让外婆的疼痛尽快得到缓解 , 一有空 , 谭婉华就到网上查询关于此病的资料 。 无意中 , 她发现江门市中心医院有治愈过类似的病例 , 于是 , 就告诉了妈妈 。
抱着一线希望 , 谭婉华的妈妈和舅舅带着老人来到江门市中心医院疼痛科求医 。 因为担心老人表述不清 , 母女俩就把之前在外院治疗带状疱疹的经过用笔记录了下来 , 给医生提供一个治疗参考 。
由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需要长期治疗、定期复诊 。 而杨婆婆家在新会 , 若坐公交车 , 至少要1个小时才能到医院 。 考虑到老人已年过八旬 , 行动不便 , 不可能次次亲自前往 。 于是 , 每天用餐的时候 , 母女俩都会询问老人的病情 , 观察她的气色 , 然后将她用药后的感受、疼痛程度、睡眠深浅、药物剩余等情况 , 一一记录下来 , 以方便医生了解病情 。
“有时是记在手机里 , 有时是记在草稿纸上 , 为了让医生看得更清楚 , 每周 , 我们还会把信息汇总 , 再整理 , 以周记的形式 , 交给医生 。 ”谭婉华说道 。
此后 , 每隔一两周 , 杨婆婆60岁的儿子就会带着这本“治疗笔记”来疼痛门诊复诊 , 免去老母亲的舟车劳顿 。
B 真挚的书写 , 让医生感动不已
一本用心的“治疗笔记” , 记录了杨婆婆求医并逐渐康复的点点滴滴 , 而真挚的书写 , 更是让医生感动不已 。
“从医20年 , 还是第一次看到有家属如此清晰地记录患者每天的病情进展 , 真的很用心、很细心、很贴心 。 ”江门市中心医院麻醉手术中心疼痛诊疗亚专科主任黄俊伟说 , 这份“治疗笔记”以评分曲线图呈现疼痛程度 , 非常专业 , 对医生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 有了它 , 医生能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 , 从而适时调整治疗方案 。
随后 , 他把这件事情撰写成了微信推文 , 转发朋友圈 , 结果赢得很多医护人员、患者的点赞 , 甚至有朋友留言说:“好用心 , 自叹不如!”
在医生的精心治疗下 , 在女儿和外孙女细致入微的观察、记录下 , 在儿子不辞辛劳地带着“治疗笔记”到医院定期复诊、反馈下 , 杨婆婆的病情得到好转 。 目前 , 跳跃性的疼痛和痛觉过敏已经消失 , 疼痛的范围也明显缩小 , 药量也开始减半 。 谭婉华说 , 真的很谢谢尽职尽责、医术高明的黄医生 , 若不是有他的帮助 , 外婆可能现在还痛不欲生 。
黄俊伟则表示 , 在对抗病痛的过程中 , 患者、家属、医护人员是一条战线上的战友 , 只有相互信任、配合才能赢得胜利 。
如今 , 杨婆婆的生活愈发积极和阳光 。 每天 , 谭婉华和母亲除了照顾好老人的饮食起居外 , 还还抽空与其一起聊天、散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