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赵银芳:收藏的最高境界( 二 )


唐太宗李世民喜欢《兰亭序》 , 派人到处搜求 , 日思夜寐地想得到这件珍品 。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对这件帖子也是宝爱不已 。但是 , 至今 , 这件真迹仍然去向不明 。说随葬在昭陵者有之 , 深埋在乾陵里的也有之 。我能理解这种深到骨髓里的喜欢 , 但是如果仅凭一己之好 , 就将艺术品陪葬并永久占有的私心 , 实在是不敢苟同 。
宋徽宗是书画天才 , 他不仅以“瘦金体”标新立异 , 在花鸟鱼虫的丹青间撒播灵性与心香 , 还倾情于收藏 , 法书、名画、青铜器等无所不爱 , 收罗于宣和殿中 , 年年岁岁经眼寓目 , 并下诏编有《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等 , 爬梳详捋 。其中 , 《宣和画谱》就有20卷 , 收录了魏晋以来231位名人的画作6396件 , 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内府藏品目录 。也许这些书画帮他构造了一方精神自由栖息之地 , 以实现灵魂的片刻静寂 。
境界|赵银芳:收藏的最高境界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乾隆的收藏达到天下之最 , 宫中珍奇罗列 , 《石渠宝笈》等著录中可见件件不同凡响 。他曾六下江南 , 每次必于行前列出清单 , 携书画于行囊之中 , 便于对照江南人情、风物 , 行吟细品 。2017年 , 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了一场题为“行箧随行——乾隆南巡行李箱中的书画”的展览 , 41组件乾隆的江南随行书画集中陈列 , 这位皇帝以古为友、寄情翰墨的情愫跃然纸绢 。在这些名迹中 , 有一幅明代崔子忠所绘《画苏轼留带图》 。御驾经润州(今江苏镇江) , 乾隆看到苏轼当年留下的玉带 , 睹物思画 , 便火速命人从京城、跨千里之途送往金山寺 , 迫不及待这厢展画 , 那边览胜 , 大发怀古之幽情 。
此后 , 这幅画成为他下江南的必备品 , 纵81.4cm、横50cm的局促空间里 , 钤印累累之外 , 还挨挨挤挤、题写了5首御诗 。“玉鞶犹是子瞻遗 , 当日禅机竟若为”“印公四大偈 , 东坡不能答”“道母图中物 , 头陀寺里迎”“七百余年玉带遗 , 笑他佳话竟何为”“印老徒称其语胜 , 苏公应悔此名垂”等诗篇里 , 字字浸润着乾隆的款款深情 。
但是 , 还有一些收藏家 , 他们对呕心沥血积聚起来的藏品 , 不仅情深 , 而且意长谋远 , 抛弃了一己之私与表面的浮华 , 将之融入到对家国的真淳大爱中 。收藏大家张伯驹说:“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 , 但使永存吾土 , 世传有绪” 。他将一生所藏无偿捐赠给故宫博物院、吉林省博物院等公藏单位 。收藏家钱镜堂 , 毕生藏品逾5万件 , 多次捐献书画、金石拓片、古籍等 , 供大众饱览 。
境界|赵银芳:收藏的最高境界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郑振铎生前为文物保护鞠躬尽瘁 , 在抗日炮火中联合张元济等学者在上海组织“文献保存同志会” , 抢购嘉业堂、铁琴铜剑楼等私藏珍本 , 避免民族瑰宝惨遭破坏或遗失 。不仅如此 , 他还将自己全部藏书捐给国家 , 这些书价值极高 , 曾得鲁迅“恃孤本秘笈 , 为惊人之具”之评价 。国家图书馆的西谛藏书即是他的贡献 , 17224种 , 94441册典籍 , 共同构成郑振铎学术世界的洋洋大观 , 惠及了无数读者 。
这样的收藏家还有很多 , 梁启超、周叔弢、傅增湘等一大批有志之士都为我国的文物、文献保护工作贡献颇巨 。仅以梁启超为例 , 他一生收藏了许多金石拓片和海量图书 , 去世前留下遗嘱“所藏书数十万卷 , 当俟国中有稍完备之图书馆时全数捐赠 , 以供海内学子以求” 。后来 , 这些拓片和典籍全部捐献给他生前短暂担任馆长、苦心经营过的国家图书馆 , 其中拓片达1284件 , 藏书有4万多册 。和这些藏品一并捐赠的还包括他的作品手稿以及生前陪伴他笔耕不辍的书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