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吉尔吉斯先民,为什么自称李陵后人,又为什么从白种人变成黄种人

坚昆是一个存在时间很长但是存在感很低的民族 , 他们是吉尔吉斯人、柯尔克孜族的祖先 , 同时 , 也是部分地图开疆者的重要意淫目标 。
坚昆长期生活在今日俄罗斯的哈卡斯共和国、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及其周边 , 也就是萨彦岭以北的叶尼塞河上游地区 。 从西汉到明朝 , 其主体一直都在这里 。 但是 , 明朝中后期已降 , 他们逐渐南迁到天山周边 , 最终到达了今日的吉尔吉斯斯坦和帕米尔高原周边 。
坚昆部落林立 , 人口众多 , 鼎盛时有众数十万 , 胜兵八万 , 历史上不停的分分合合 , 实话实说 , 今天的吉尔吉斯人仍在分分合合 。 唐代 , 坚昆统一 , 最高首领号称"阿热" , 拉施德《史集》中也说 , "他们的君主尊号均为亦纳勒" , 阿热就是亦纳勒 。
坚昆既有游牧 , 也有狩猎 , 也有农耕 , 还有手工业和贸易 。 《魏略》记载 , 坚昆"随畜牧" , 《新唐书》记载 , "有橐它、牛、羊 , 羊为多" , 《世界境域志》记载"他们随随气候的变化逐河流水草迁徙" , 《史集》记载"游牧人很多" , 是为游牧 。 《唐会要》记载 , 坚昆人"若猎兽 , 皆乘木马 , 升降山磴 , 追赴若飞" , 是为狩猎 。 《新唐书》记载 , "稼有禾、粟、大小麦、青稞 , 步硙以为面糜 , 以三月种 , 九月获" , 是为农耕 。 他们很早就会酿酒、磨面和冶炼金属 , 会用牛角做刀把 , 元朝的刘好礼又教会他们制陶 , 是为手工业 。 《新唐书》记载 , 坚昆从安西、北庭和阿拉伯商人那里购买丝织品 , 向突厥人出口铁 , 是为贸易 。 可见坚昆的发展并不落后 。
西汉初年 , 中国人就知道坚昆的存在 , 最初称之为鬲昆、隔昆 , 后来改叫坚昆 , 到了南北朝 , 叫纥骨、契骨、结骨 , 到了晚唐 , 依据突厥语转译 , 叫黠戛斯 。 后来 , 契丹人称其辖戛斯 , 蒙古人称其乞儿吉思、吉利吉斯 , 满清称其布鲁特 。 今天叫吉尔吉斯、柯尔克孜 。 除布鲁特外 , 从坚昆到柯尔克孜 , 显然是一脉相承的同一称呼 。
坚昆人的服装很有特色 , 《新唐书》记载 , 坚昆贵族戴的帽子 , "锐顶而卷末" , 《清史稿》记载 , 布鲁特人的帽子"顶甚锐 , 卷末为檐" 。 从唐到满清 , 这种帽子没有变过 。 时至今日 , 这样的帽子 , 依然是吉尔吉斯人的盛装 。
李陵|吉尔吉斯先民,为什么自称李陵后人,又为什么从白种人变成黄种人
文章图片

注意吉尔吉斯的帽子
族名从古至今一脉相承 , 帽子也千古不变 , 但是 , 他们的人种变了 。
坚昆本来是白种人 。 比如 , 《新唐书》记载 , "人皆长大 , 赤发、皙面、绿瞳";大唐安西都护盖嘉运亲见 , "坚昆国人皆赤发绿睛";《酉阳杂俎》记载 , "其人发黄、目绿、赤髭髯" 。
但是现在 , 他们却是黄种人 。 可见 , 坚昆在历史上发生了剧烈的民族融合现象 , 最终整个民族的人种都被改变了 , 白种人特征被淘汰 , 黄种人特征成为主流 。 这是怎么回事呢?
李陵|吉尔吉斯先民,为什么自称李陵后人,又为什么从白种人变成黄种人
文章图片

吉尔吉斯前总统巴基耶夫是黄种人
李陵|吉尔吉斯先民,为什么自称李陵后人,又为什么从白种人变成黄种人
文章图片

奥通巴耶娃 , 也是黄种人
李陵与草原游牧民族
其实唐朝时期 , 坚昆人中就杂有黄种人成分 。
对此 , 坚昆有自己的理解 , 《新唐书》记载 , "黑瞳者 , 必曰陵苗裔也";盖嘉运说 , "其有黑发黑睛者 , 则李陵之后 , 故其人称是都尉苗裔 , 亦有由然";《酉阳杂俎》记载 , "其髭髯俱黑者 , 汉将李陵及其兵众之胤也" 。 也就是说 , 黑发坚昆人 , 自称是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的后人 。 坚昆之所以这么说 , 那是因为李陵是李广的孙子 , 属陇西李氏 , 唐朝皇室即出自陇西李氏 , 那么坚昆也算远房皇亲国戚 , 就能得到唐朝更多的赏赐 , 不香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