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李迎春:树苗也有“高原反应”,用新技术让秃山变绿( 二 )


留下带不走的技术团队
如何把技术留在拉萨?最重要的是要培养一支带不走的技术团队 。 李迎春注意到 , 拉萨当地学林学专业的绿化从业者非常少 。 为此 , 他将公司和拉萨林草局的年轻技术人员集结成15人团队 , 带领他们全程参与前期立项、土地平整、区划定点、基质配制、容器安装、苗木栽植、修剪管护等各个环节 , 逐步培养起一支园林高技能专业技术队伍 。
作为扶贫项目 , 绿化施工人员大多是来自高海拔地区的藏族群众 , 他们以往靠体力吃饭 , 每年只有三四个月有活儿干 。 “还有一些施工人员习惯于当地传统种树方式 , 砍下树枝挖坑插在土里 , 寄希望于‘无心插柳柳成荫’ 。 ”
由于语言障碍 , 李迎春专门找来了翻译 , 手把手传授施工人员育苗方法和精细化管护方法 。 如今 , 这些工人每月能拿到四五千元 , 从种植到管护 , 一年有10个月的时间可以打工挣钱 。 “今年 , 我们的项目解决了20人就业 , 未来他们技术成熟后 , 可以转型技术型工人 。 ”
对话
“未来尝试选择其他树种丰富高原生态”
新京报:除了推广育苗技术 , 你还做了哪些工作助力当地生态建设?
李迎春:除了推广育苗技术 , 我还希望收集、保存、繁育和推广当地乡土植物种质资源 。 青藏高原是祖国的生态安全屏障 , 本地的植物种质资源很丰富 , 但是主要聚集在林芝地区和喜马拉雅山南麓地区 , 那里的气候是温带、暖温带和亚热带 。 拉萨远离印度洋暖气流 , 属于典型高原气候 , 但作为西藏首府城市 , 它亟需加强生态建设 , 用什么品种让周围的秃山绿起来 , 是最大的课题 。
目前油松等树种是从其他省市运来的 , 它们不适应高原气候 , 不能保证树木几十年后可以健康生长 。 今年我在着手做一项工作 , 收集日喀则、山南等西藏高海拔地区乡土树种的种质资源 , 研究和推广它的繁育技术 。 我们选择了当地左旋柳、醉鱼草、砂生槐、光核桃进行播种和扦插 , 成功培育出了一万多株树苗 。
高原造林大多选择针叶树种 , 林分结构简单 , 存在生态安全隐患 。 未来 , 我也将选择其他省市抗寒树种进行驯化工作 , 丰富拉萨当地生物系统多样性 , 形成针阔混交、乔灌草复层次的绿化空间 。
新京报:在提升当地人才队伍储备方面 , 你还有哪些计划?
李迎春:拉萨当地缺乏具有园林、林业职称人员 , 目前我利用援藏项目 , 为当地园林技术人员提供交流交往学习机会 , 今年组织两批人员到北京学习 , 每批学员10人 , 学习10天 , 让他们对高质量园林绿化发展有了感性认识和更深的了解 , 为助力拉萨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
新京报采访人员 张璐
编辑 陈思 校对 李世辉
来阅读我的更多文章吧
拉萨|李迎春:树苗也有“高原反应”,用新技术让秃山变绿
图片

张璐
新京报采访人员
采访人员主页
(责任编辑:张洋 HN080)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