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李迎春 树苗也有“高反” 推广新技术助其成活

技术|李迎春 树苗也有“高反” 推广新技术助其成活
图片

李迎春(左)讲解温室月季栽培管理技术 , 修剪方法 。 受访者供图
李迎春还记得初到拉萨时在飞机上向下俯瞰的情景 , 青藏高原层峦叠嶂 , 但山体看起来灰秃秃的 , 少有绿色 。 通过一段时间的深入调研他发现 , 原来这几年拉萨造林从陕西、甘肃等地调来的苗子 , 到了高原也有“反应” , 成活率较低 。
作为来自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的援藏干部 , 在拉萨的一年多里 , 李迎春通过推广新技术让拉萨的北山长出绿林 , 也为当地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园林高技能专业技术队伍和农牧民施工队伍 。
高原用上世园会造林新技术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黄垡苗圃副主任李迎春是北京市第九批援藏干部 , 2019年7月被选派到拉萨 , 担任圣地生态园林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
来拉萨的头两个月 , 李迎春顶着高原反应 , 对拉萨周边山体和公司近年来实施的造林工程进行了实地调研 。 “这几年造林 , 大部分是从内地陕西、甘肃等地调过来的苗子 , 树木到了高原也有‘反应’ 。 ”由于山上缺少土层和水源 , 每年种植的苗木 , 不到一半能成活 , 且大多干枯瘦弱 , 变黄的树苗在山体上形成“秃斑” 。
近些年 , 北京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有很多先进技术和经验 , 是否可以应用在高原上?李迎春想到了“控根容器育苗技术” 。 在北京 , 这项技术已经在世园会、副中心、冬奥会等重点工程造林中大显身手 , 有着“一夜成林 , 一夜成景”和“移动森林”的美誉 。
利用“控根容器育苗技术”培育的树苗根系发达 , 从苗圃搬到山上种植 , 根系很少受损 , 只用一个星期就能进入正常生长状态 。 2019年 , 李迎春申报了“乡土树种控根容器育苗技术研究推广”援藏项目 , 两处苗圃培育出的树苗成活率达到90%以上 。 去年在拉萨北山种植的万棵树苗顺利熬过了寒冷的冬日 , 如今绿油油的长势喜人 。 今年 , 绿化人员又在宝瓶山种了3万多棵树苗 。
留下带不走的技术团队
如何把技术留在拉萨?最重要的是要培养一支带不走的技术团队 。 李迎春注意到 , 拉萨当地林学专业的绿化从业者非常少 。 为此 , 他将公司和拉萨林草局的年轻技术人员集结成15人团队 , 带领他们全程参与土地平整、区划定点、容器安装、苗木栽植、修剪管护等各个环节 , 逐步培养起一支园林高技能专业技术队伍 。
作为扶贫项目 , 绿化施工人员大多是来自高海拔地区的藏族群众 , 他们以往靠体力吃饭 , 每年只有三四个月有活儿干 。 李迎春专门找来了翻译 , 手把手传授施工人员育苗方法和精细化管护方法 。 如今 , 这些工人每月能拿到四五千元 , 从种植到管护 , 一年有10个月的时间可以打工挣钱 。 “今年 , 我们的项目解决了20人就业 , 未来他们技术成熟后 , 可以转型技术型工人 。 ”
■ 对话
将着力于乡土植物种质资源
新京报:除推广育苗技术 , 还做了哪些工作助力当地生态建设?
李迎春:我还希望收集、保存、繁育和推广当地乡土植物种质资源 。 今年我在着手收集日喀则、山南等西藏高海拔地区乡土树种的种质资源 , 研究和推广它的繁育技术 。 未来 , 我也将选择其他省市抗寒树种进行驯化工作 , 丰富拉萨当地生物系统多样性 。
新京报:在提升当地人才队伍储备方面 , 你还有哪些计划?
李迎春:目前我利用援藏项目 , 为当地园林技术人员提供交流交往学习机会 , 今年组织两批人员到北京学习 , 每批学员10人 , 学习10天让他们对高质量园林绿化发展有了感性认识和更深的了解 。
新京报采访人员 张璐
(责任编辑:张洋 HN080)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