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从网络小贷新规看联合贷款

证券时报采访人员 段久惠
日前 , 中国银保监会会同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起草的《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披露 , 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 该版征求意见稿中 , 最受关注的要点之一是 , 在单笔联合贷款中 , 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 。
所谓联合贷款 , 也称联营信贷、信贷联营 。 目前业内并没有标准定义、一个普遍的认知是 , 金融机构如银行、信托等持牌机构 , 与第三方平台型的金融科技公司合作 , 基于共同的贷款条款、按约定的出资比例 , 联合向符合条件的借款人通过线上发放贷款 。
在数字金融大潮下 , 联合贷款模式作为新兴产物 , 一度获得部分金融机构和第三方平台型金融科技公司的追捧 。 在开放合作的外衣下 , 部分传统渠道端相对劣势的银行、信托公司等加入其中 , 通过合作第三方平台及其金融科技技术 , 弥补了在区域、渠道、规模上的局限性 。
2019年10月《财新》报道数据显示 , 彼时联营信贷的市场规模达2万亿元左右、涉及数百家银行等金融机构 。 在这个市场上 , 除了金融机构方 , 另一方最大玩家是蚂蚁集团、微众银行和平安普惠 , 三家合计占到市场近90%份额 。
而到了当前 , 联营信贷市场规模早已更快膨胀 。 以蚂蚁集团为例 , 截至今年6月30日 , 蚂蚁平台促成的消费信贷余额为17320亿元、小微经营者信贷余额为4217亿元 。 蚂蚁集团虽然不是市场上唯一的玩家 , 但联营信贷的故事或许肇始于蚂蚁 。
2017年底 , 监管部门下发 《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 , 明确并规范了小贷公司在从事网络小贷业务的杠杆率约束 。 比如 , 要求以信贷资产转让、资产证券化等名义融入的资金应与表内融资合并计算 , 合并后的融资总额与资本净额的比例暂按当地现行比例规定执行 。 这些要求也和这次征求意见稿中的相关标准一致 。
正是在2017年末规范整顿背景下 , 当年的12月 , 蚂蚁宣布对旗下两家小贷公司增资82亿元、将其注册资本大幅提升至合计120亿元 。
2018年3月 , 蚂蚁对外称将探索开放花呗、借呗业务 , 尝试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 。
今年10月 , 蚂蚁方面高管透露 , 截至今年6月末 , 与蚂蚁合作开展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拓展至约100家 , 而去年同期是30多家 , 涵盖了政策性银行、国有大行、股份行等多元金融机构——微贷平台上98%的资金来自它们 。
按照业内的推算 , 如果按该征求意见稿 , 蚂蚁要撬动1.8万亿元联合贷款 , 将面临巨大的资本金补充压力 , 那么最终杠杆率会控制在10倍~12倍 , 在信用风险杠杆上面临“小贷监管银行化” 。
蚂蚁集团从蚂蚁走向大象 , 在中国金融系统里的份量已经足够重 , 必然要在遵守制度秩序下“稳妥创新、拥抱监管” 。 但对联营信贷的模式及业务追因溯源就不难发现 , 平台型的金融科技公司并不完全等同于银行 , 从业务属性定义看 , 联合贷款和银行信贷业务线上化也不一样 。
一些联合信贷合作案例中 , 金融科技公司与银行会有基于多方安全计算技术开发模型的投入 , 并得到比单纯依赖一方数据开发模型在性能上有10%~15%的提升 。
【银行|从网络小贷新规看联合贷款】这也是金融科技公司尤其是有用户量规模、渠道优势的大平台 , 在与金融机构进行联合放贷时 , 有更大话语权的原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