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空间站|国际空间站上的生活并不美好:臭气熏天、嘈杂脏乱、充斥死皮细胞

这一周恰逢国际空间站实现载人飞行20周年 , 但其住宿生活条件并不完全算得上是五星级的 , 或者可以说是臭气熏天、嘈杂脏乱、充斥死皮细胞 。
2000年11月2日 , 第一批常驻机组成员——美国宇航员比尔·谢泼德和俄罗斯宇航员谢尔盖·克里卡列夫、尤里·吉登科 , 乘坐“联盟TM-31”号飞船抵达国际空间站 。从那时起 , 国际空间站一直持续载人飞行 。本周是第一批居民抵达国际空间站20周年纪念日 , 从那时起 , 这个距离地面高度大约为397公里的轨道上的太空栖息地 , 就一直有宇航员生活居住 。
各国宇航员连续20年的太空生活 , 使国际空间站成为了解地球以外的社会如何运作的理想的“自然实验室” 。国际空间站是25个空间机构和组织之间的合作项目 , 20年来 , 国际空间站已经接待了来自19个国家的241名宇航员和一些游客 , 这里接待了43%的去过太空旅行的人 。
国际空间站|国际空间站上的生活并不美好:臭气熏天、嘈杂脏乱、充斥死皮细胞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随着未来登月和火星载人任务的计划 , 了解人们需要如何做 , 才能在偏远、危险和封闭的太空环境中生活是很重要的 , 因为那里并没有回家的捷径 。事实上 , 国际空间站上的生活可能并不太美好:嘈杂脏乱 , 宇航员苦不堪言!
1、太空栖息地的发展简史
第一个虚构的空间站 , 是美国作家爱德华·埃弗雷特·黑尔于1869年在科幻小说《砖砌的月亮》的想象 , 其中描述了一个人造的空间导航台 , 里面有13个球形的客厅 。1928年 , 奥地利一位执迷于太空旅行的军官兼工程师赫尔曼·波托奇尼克 , 以赫尔曼·诺丁为笔名出版了一部探讨空间站工程技术的书——《外太空旅行的问题:火箭发动机》 , 书中提出了“居住轮子”——旋转轮子形状的空间站设想 , 认为这样做可以在空间站的生活区和工作区产生人造重力 。20世纪50年代 , 太空探索的先驱、旅美生活的德国著名火箭设计师冯·布劳恩支持旋转转盘的发明 , 1968年的经典电影《2001太空漫游》也以它为原型 。
然而 , 事实上 , 真正的空间站不是球体或轮子 , 而是圆柱体 。第一个空间站是前苏联在1971年发射的“礼炮1号” , 接下来的10年里 , 在“礼炮1号”计划中又建立了6个空间站 。1973年 , 美国发射了第一个叫“天空实验室”的空间站 。所有这些都是管状结构 。
国际空间站|国际空间站上的生活并不美好:臭气熏天、嘈杂脏乱、充斥死皮细胞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1986年 , 苏联用质子号火箭把和平号空间站的核心舱送上地球轨道 , “和平”号空间站采用积木式构造 , 经过数年由多个模块在轨道上组装而成 。1998年 , 当国际空间站的第一个模块发射时 , 和平号空间站还在轨道上运转 。和平号于2001年被淘汰 , 并在坠落大气层时自毁解体 。幸存下来的可能是在太平洋海底5000米深的水下 。
国际空间站现在由16个舱位组成:4个俄罗斯舱位 , 9个美国舱位 , 2个日本舱位和1个欧洲舱位 。它的内部面积相当于一栋五间卧室的房子 , 有6位固定的宇航员 , 每次工作6个月 。
2、人类逐渐适应太空生存
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地球人 , 第一个从太空中看到地球全貌的人、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1961年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在最大高度为301公里的轨道上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 证明了人类可以在太空中生存 。实际上 , 生活在太空是另一回事 。当代空间站不会旋转来提供重力 , 空间站没有上下之分 。如果你放开一个物体 , 它就会飘走 。每天的日常活动 , 如饮水或洗漱 , 都需要提前计划 。
国际空间站|国际空间站上的生活并不美好:臭气熏天、嘈杂脏乱、充斥死皮细胞


推荐阅读